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兰坪县蜂蜜中毒多发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建议。[方法]调查当地近年来的蜂蜜中毒病例并做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蜂蜜样品,并进行孢粉学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蜂蜜中有毒生物碱:采用自行编制问卷,调查当地一般人群蜂蜜中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21.0软件包对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Mapinfo 7.0制作蜂蜜中毒病例专题地图。[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集病例108例,其中死亡8例,总病死率7.4%。男性59例(54.6%),女性49例(45.4%),最小发病年龄为3岁,最大发病年龄为79岁,年龄中位数41.5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病例。除河西乡、石登乡以外,其余6个乡镇均有蜂蜜中毒病例记录出现。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有报告的死亡记录全部出现在澜沧江河谷沿岸的中排乡、营盘镇和兔峨乡。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8月份。恶心、头晕/头昏和呕吐是出现最多的临床症状。(2)2014年共采集蜂蜜样品200份,经孢粉学分析,总共检出42种花粉,其中通甸乡和金顶镇个别样品中检出白杜鹃花粉,兔峨乡个别样品中检出南烛花粉,中排乡部分样品中检出无法分辨的未知花粉。连同2013年采集样品,共231份样品进行了有毒生物碱检测,部分检出阿托品。有毒物质可引起的症状与当地蜂蜜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吻合。(3)32.0%的被调查者蜂蜜中毒相关知识计分小于3分,65.3%计分在3-5分之间,仅有2.8%的计分大于5分。不同背景的受访者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农民和其他职业人群认知情况好于学生(H=43.803,P<0.05),未发生过中毒的乡镇被调查者认知情况好于发生过的乡镇(Z=-4.622,P<0.05),关注蜂蜜中毒相关消息的人比不关注的人认知情况好(Z=-2.242,P<0.05):对本地有毒蜜粉源植物的认知中,仅有5人(1.3%)正确选出了给定的全部3种有毒蜜粉源植物;69.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平时会吃蜂蜜,其中93.0%的人选择的都是安全性无法保障来源;有约1.0%的人每次食用蜂蜜的量在150g以上,食用方式均勾选了直接食用;48.0%的被调查者会在夏季食用蜂蜜;18.0%表示从来不关注蜂蜜中毒相关新闻或消息;假如食用蜂蜜后出现不适,19.8%选择能忍则忍。[结论](1)兰坪县蜂蜜中毒目前总体呈散发状态,但仍存在小范围小规模暴发的危险性。所有食用蜂蜜的人群都是蜂蜜中毒的危险人群,青壮年和中年是发病的主要人群;中毒病例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死亡病例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2)当地蜂蜜中毒病例临床症状复杂,这与当地蜂蜜花粉或花蜜来源复杂存在关联,蜂蜜来源于有毒蜜粉源植物并且含有有毒生物碱是当地蜂蜜中毒病例多发的危险因素;(3)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知识的认知匮乏、无法正确认识蜂蜜中毒的危险性,加上蜂蜜来源安全性无法保障、部分居民食用习惯(大量直接食用等)以及对蜂蜜中毒相关消息消极的态度和消极的就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蜂蜜中毒的发生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