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纵深的内陆,地理特点呈西高东低之势,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由东向西呈明显的梯次分布,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经济区按经度方向纵向划分,区域经济呈同质性且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而按纬度方向横向划分,区域经济则呈集聚性且相对均衡发展的特点。本文基于中国区域经济这一特质,旨在探讨横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资源配置与财税体制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东、中、西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资源配置上对东部沿海地区全面倾斜;二是改革国家财政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体制,实行以省级为主的财政大包干后又在此基础上改为分税制。这两方面的政策鲜明体现出“效率优先”的特点,虽然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了有效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地区差距拉大、地方市场分割、经济发展同社会与环境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呼唤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怎样实现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本文试图对以上两方面的政策做出逻辑性调整,即将中国经济区由纵向划分转变为横向划分,构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横向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将以省级为主的财政分配体制转变为以国家一级经济区为主,即以“三大块”为预算单元的区域财政分配体制。具体说来,就是要在保持现有行政区架构不变的前提下,依托相对均衡的“三大块”横向区域,对同一区域内的省(市、区)及市县二、三级经济区实行财政横向均衡制度,做到标准人均财力分配基本均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历史上曾有合纵连横之说,合纵成为连横的基础和先导,连横才形成大一统的强大格局。本文将东、中、西“三大部”地带合纵连横为“三大块”区域,即以珠三角城市群横向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共12省(市、区)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板块;以长三角城市群横向连接黄河中上游地区共10省(市、区)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板块;以环渤海湾城市群横向连接黄河下游和华北、东北等地共9省(市、区)构建大环渤海经济区板块。实证表明,这“三大块”横向区域目前各区域财政经济规模与发展条件基本相当,城乡居民收入及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且其内部经济结构都具有沿海要素优势与内地资源优势极强的异质互补性,可谓一种天然的均衡性区域资源,也是学术界一直寻求的“区域利益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点”。因此,与其说“三大块”横向区域是经济区划的一种理论创新,不如说是对中国特有的一种均衡性区域资源的新发现。
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作为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针对学者们提出的既要消除区际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的差距,又要注意均等化的适度性以免损坏效率与财源动力机制的担忧,主张财政均衡制度的目标应与国际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的目标相一致,但在具体做法上应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注重保护和刺激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鉴此,本文提出以“三大块”均衡性区域为平台,对各区域做到竞争主体的起点公平;在行政性资源配置上“取予等同”,做到竞争规则的过程公平;并配套实行区域内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做到省(市、区)及市县标准人均财力分配的结果公平,以形成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并通过建立均等化分配的“标准人”模型,解决了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分配人均计量标准的难题。同时,为形成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就横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配套措施。
在对横向区域与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本文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假定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紧密型财政经济区得以形成,新的区域构架使区际间利益关系得以协调,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如地区差距、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环境保护和“三农”问题等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