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涝灾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生理、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寻找水稻分蘖阶段受涝深度和受涝时间的临界值,确定农田排水标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试验选取扬粳4227作为供试品种,分别设置淹水深度为株高的1/2(淹腰)、2/3(淹颈)和1/1(全淹)以及淹水时长为1d、3d、5d、7d和9d处理组合,对照(CK)用常规干湿交替节水管理,研究了分蘖期淹水对水稻形态、生理、产量及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在形态生理方面,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淹1d处理的株高(淹后恢复生长2d后测定)较对照均有所下降,而淹3d、5d、7d和9d处理的株高较对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齐穗期,淹1d处理的稻株株高、穗长和节间长较对照无明显差异或增长的现象,而淹3d、5d、7d和9d的处理较对照呈现下降的趋势。稻株花后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细胞间C02浓度、稻株伤流量和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均随着淹水程度的加深较对照均呈现下降或显著下降的趋势;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稻株中氮、磷、铁、锰和锌元素的含量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3d或5d时出现峰值,而铜元素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现象,在5d时出现峰值,钾和镁元素则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稻株地下部部分根系特性和根系吸收能力除淹1d的处理较对照无明显差异或增长的现象之外,淹3d、5d、7d和9d处理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产量和稻米品质方面,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淹水1d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对照,淹3d、5d、7d和9d处理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均呈现下降或显著下降的趋势;淹3d、5d、7d和9d处理的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淹1d、3d和5d处理的稻米垩白度、消减值和蛋白质含量和淹1d峰值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和糊化温度较对照均存在明显改善的现象,其它稻米品质指标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下降或显著下降的趋势。随着淹水程度的加深,稻米的加工品质影响不大,而短时间淹水处理后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有一定的改善。相关分析表明,稻株剑叶净光合速率和稻株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6**);根系伤流量与根系总吸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663),根系伤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与稻株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1**);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3*、0.669*和0.691),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5**和0.863**),稻株产量和有效穗数与稻株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7**和0.762**),与稻株铁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2*和0.601*);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根系总吸收面积和稻株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41*和0.732**)。如将淹水水稻的产量减产控制在10%以内,在不影响稻米加工品质,同时稻米的外观、营养和蒸煮品质品质又有所改善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了分蘖期稻田雨水蓄水上限标准:淹腰(1/2)、淹颈(2/3)和全淹(1/1),田间蓄雨时长可持续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