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标准化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1996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实施农业标准化,之后农业部不断推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举措。2005年,农业部提出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农业标准化进入一个新时期。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过程标准化。通过深化农业标准化的应用,发展健康、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效率低下;农业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接轨国际标准;农产品流通体系落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上下游生产者整合不充分等。农业标准化的应用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并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其具体表现为: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接轨国际标准,改善贸易环境;农产品标准化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业标准化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石;促进上下游协作生产。然而,农业标准化在生产、消费和食品安全领域产生作用的内在逻辑和机理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只有进一步深刻理解内在机理,才能为我国推进农业标准化实践工作提供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展开了全面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文献对于农业标准化作用多以定性规范分析为主,缺乏较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对于农产品标准化在消费环节作用的信号传递机制作用缺乏定量理论分析框架;对于生产者之间标准化生产协作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缺乏理论分析框架。针对上述不足,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包括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标准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者间三个视角分析农业标准化作用,深入地阐述农业生产标准化作用的实证研究,农产品标准化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问题,上游生产者欺诈行为的条件和机理。具体来说,论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1-2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在绪论部分阐述了标准化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分析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同时给出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在文献回顾部分,对标准化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明确现有文献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3-4章,着重分析农业标准化在生产领域作用,研究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内容,以及农业标准化作用的理论分析。结合上海市实践经验,重点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作用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深入分析,归纳农业标准化作用过程和机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5章,针对标准化在消费领域中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问题,构建了农产品标准化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的消费者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各类农业标准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还进行了地理标志认证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6章,针对生产者之间(即农业生产者和食品加工者)在价格体系下协调推进农业标准化中产生的问题,构建了上游生产者的欺诈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条件。结合三鹿事件的案例分析,佐证上述理论分析结论。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7-8章,梳理前面的研究,探讨政府干预农业标准化的政策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食品产业链中农业标准化的作用进行经济学分析。在梳理和总结农业标准化作用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从生产者的视角实证研究农业标准化带来的各种作用和效果。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深化农业标准化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并且,这样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内容在现有文献中还比较少见。二、从消费者的视角,首次构建了消费者模型来定量分析农业标准化作用,进而对农产品标准化的信号传递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在视角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农产品标准化作用提供了分析框架。三、在分析上游生产者间协调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构建定量博弈模型研究食品安全中欺诈行为的动机和条件。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欺诈行为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针对农业生产标准化作用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发现,农业标准化实施前后农业技术进步率和贡献率都在增长,农业标准化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技术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业标准化实施后,农产品的合格率有显著提高,示范区还通过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使用低毒性的替代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水平;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总产值和亩均产值,产生经济效益;另外,农业标准化还带动周边农户收入的增加,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周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种植面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农产品标准化为消费者提供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通过标准的引入有效降低市场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有效提升搜寻效率,降低搜寻成本,最终增进消费者福利。在食品产业链中,上游生产者有掺假行为的动机根源来自于检测水平的不确定造成产品信息的不完善,从而激化了小农户与大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的不完善为掺假提供了机会。少数农户的掺假行为可以对食品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最终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食品产业链的高度,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间三个视角阐述农业标准化在生产、消费和食品安全领域产生作用的内在逻辑和机理,进行深入的定量规范经济学分析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