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水下滑翔的两栖仿生机械蟹总体结构设计和游动仿真分析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深入,两栖仿生机器人因其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备受关注。生物海蟹作为一种浅滩两栖生物,既可以水陆爬行,也可以水中游动,具备优越的两栖运动能力。本文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以海蟹为仿生对象,在实现两栖运动的前提下,融合水下滑翔功能,研制一台两栖仿生机械蟹样机。目前工作内容包括总体结构设计、水下滑翔系统研究、水下游动仿真以及样机实验。论文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基于生物海蟹生理结构研究分析,融合水下滑翔结构,提出了两栖仿生机械蟹总体结构方案,包括机体、步行足、游泳足、防水电子盒、浮力调节系统舱等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强度校核,并制定了满足工作水深下防水效果的水下密封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机械蟹的自由度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Solid Works建立机械蟹整机模型后,对各零部件进行材质设置,计算其总重量和总浮力,得到重心与浮心的坐标信息,对后续研究和实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提出了两栖仿生机械蟹融合水下滑翔系统的设计思路,对机械蟹水下滑翔机理实现进行了介绍,设计了水下滑翔系统方案。对比不同的浮力调节方式,制定了浮力调节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和布置方案,并根据浮力调节方案进行simulink模型仿真得到系统参数,验证系统的稳定性,为后续研究和实验提供参考。提出并讨论了步行足同时作为重心调节机构和滑翔翼的可行性,分析得到机械蟹俯仰角与步行足旋转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机械蟹水下稳定滑翔运动分析,得到状态参数(攻角、俯仰角、滑翔速度、水平速度)与可控量(步行足调节的重心偏移量、净浮力质量)之间的关系。基于机械蟹样机模型,分析了游泳足的摆动规律,应用CFD数值分析软件对机械蟹游动进行了流体仿真,得到机械蟹游泳足在1Hz摆动频率下的流场变化情况,采用切片法将流场分割,结合游泳足摆动周期内的涡量云图,分析了不同时刻尾涡结构对水动力特性的产生机理,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了机械蟹推进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获得推进力和侧向力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机械蟹在水中游动呈直线前进,可以得到持续向前的作用力,符合预期分析的结果。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作了两栖仿生机械蟹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样机结构、浮力调节舱密封性、浮力调节系统工作、陆地横移纵行运动、水中游动和水陆状态切换等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理论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并结合技术指标验证两栖仿生机械蟹的样机性能,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拉延模具是汽车、航空航天、家用产品等制造领域中的重要生产工具。拉延件在成形过程中由于形状的限制,不同部位的金属流动性对成形模具的摩擦力有不同的要求,理论上存在最优化的摩擦特性分布。对此,本文根据模具与板件之间存在的摩擦特性分布理论,提出了结构耦合自润滑耐磨涂层的设计方案。传统的激光熔覆耐磨自润滑涂层基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存在多方面的缺点,如金属复合材料在熔覆过程中材料之间的相互反应影响涂层整体
Zr基块体非晶合金(Bulk metallic glasses)因为优异的机械强度、抗化学腐蚀性能和电磁性能,已在众多尖端领域广泛应用,其中以消费型电子器件为主的精密结构件制造最为普遍。实际精密结构件尺寸和结构特征差距较大,如薄壁件、窄边件、环形件和杆件,铸件成型难度不一,对其压铸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了Zr55Cu30Ni5Al10和Zr52.5Cu2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磁性薄膜中发现了许多创新性的物理现象,并存在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近来单层二维磁性材料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维磁性材料成为了研究二维磁性机理、自旋电子学和探索新型磁性应用良好的载体。同时这一发现也促进了许多二维磁性晶体和磁性应用的快速发展,但在二维磁性晶体家族中仍然缺乏高居里温度的范德华铁磁体。高居里温度二维范德华晶体的发现和制备将是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发
超材料指的是一些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长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它不存在于自然界。它是一种具有亚波长周期性结构的人工合成的材料,通过在材料的关键物理尺度上的结构有序设计,可以突破某些表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从而获得超出自然界固有的普通性质的超常材料功能。它们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从负到正)均可控制,这在天然材料中很少存在,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对光操纵的方式,这对光的振幅、相位、偏振、极化特性等均可
近年来,金属硫磷属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能带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已有研究报道其可用于分解水产生氢气氧气、储氢、锂离子电池和紫外光电探测器。通过改变不同的过渡金属元素或改变层数来调节金属硫磷属化合物的带隙范围从1.3 eV变化到3.5 eV,比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具有更宽的探测波段和更高的吸收效率。据预测,金属硫磷属化合物的分裂能量比石墨低,并且形成能量比二硫化钼低,因此理论上其容易从大块材料中剥离
超表面是一种特殊的超材料,呈二维或者平面结构。迄今为止,未发现天然的超表面材料,通常是人工结构。因此,它的一些特殊性质是自然界材料所不具备的,例如负磁导率、负介电常数等。合理设计它的结构和尺寸,它能够在很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表面等离激元(SPPs)是存在于金属-电介质界面上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表面电磁振荡。在光学状态下,入射波的电磁场与金属表面附近的电子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因此激发沿界面传播的集体振荡,
一维半导体/金属异质结纳米材料由于具备双功能性,使其在发光、催化、生物标记、荧光探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本论文聚焦一维半导体/金属多层异质结纳米材料,首次将CdSe半导体与磁性Co金属制备成一维异质结结构,采用模板法辅助电化学恒电位沉积进行制备CdSe/Co多层异质结纳米线,并进行有关光-磁双功能的探索。对CdSe/Co多层异质结纳米线开展形貌表征、成分表征以及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等优点,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性脆等缺陷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较大的弹性储能,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若将非晶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结合,将有助于融合两者的优点,进一步提高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本研究采用模压成型技术制备了非晶合金条带单向补强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层合板,并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界面、弯曲、
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传感器应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灵敏、低成本、易制造的传感器成为研究者努力克服的壁垒。其中石墨烯与氮化镓作为热门的传感器组成元器件与其他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材料组成异质结被应用在传感器中,使传感器拥有优异的性能。石墨烯自被发现以来一直都是很热门的材料,但是由于带隙为零带来本征石墨暗电流较大这方面的不足,导致光电响应响应度一直停留在毫安级别。针对以上背景,本研究提出一种石墨烯
随着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检测、物流等领域的自动化应用需求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依赖于三维信息。传统基于二维视觉的引导系统难以实现三维空间上的高精度识别和定位,其发展遇到了瓶颈。本文围绕三维视觉引导系统开展研究,特别针对工业零件的自动拾取和放置任务,开展了单目条纹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和基于四轴机械臂抓取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希望拓展条纹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