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生物防治的重要课题。赤眼蜂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广最成功的寄生性天敌种类,是多种农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的存活、发育和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室内评估了目前稻田常用的六种杀菌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杀菌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杀菌剂混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其次以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后代的影响;最后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两种解毒酶为指标,研究了六种杀菌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咪鲜胺的毒性最高,LC50为116.25 mg/L,戊唑醇次之,LC50为225.90mg/L,均为中等风险药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LC50值均大于2000mg/L,为低风险性药剂。咪鲜胺和戊唑醇致死中时间LT50为0.27d和0.35d,均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寿命;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处理的螟黄赤眼蜂寿命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指标及子代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咪鲜胺和戊唑醇处理发育期螟黄赤眼蜂均不同程度显著降低其羽化率并显著升高羽化蜂畸形率,且咪鲜胺对F0和F1代螟黄赤眼蜂寄生力具显著降低作用;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显著升高发育期各虫态螟黄赤眼蜂的畸形率,且蛹期处理均降低其羽化蜂寄生力;苯醚甲环唑和丙硫菌唑不同处理方式对螟黄赤眼蜂无生长发育毒性,各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性比上,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影响。3.咪鲜胺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后对螟黄赤眼蜂8-24h存活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混合在特定时间阶段存活表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相应杀菌剂混剂毒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进一步试验表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诱导螟黄赤眼蜂GSTs或Car E解毒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戊唑醇和咪鲜胺对螟黄赤眼蜂GSTs和Car E活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24h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螟黄赤眼蜂体内两种解毒酶活性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丙硫菌唑等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发育及对子代的雌雄比、致畸以及解毒酶等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菌剂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此提出实际生产建议,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致死效应和生长发育毒性较大,应避免在放蜂期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应当谨慎使用,虽无致死效应但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丙硫菌唑和苯醚甲环唑与螟黄赤眼蜂具较好的相容性,可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