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造就了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的华夏文明。中国书法艺术是多种元素的完美结合,点画线条的方与圆、曲与直、刚与柔,用笔的提与按、轻与重、快与慢、擒与纵,结字与章法的欹与正、疏与密、虚与实,墨色的燥与润、浓与淡等等。正是因为点画线条的灵动变幻,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形式,不同流派的书体,有婉转流动、形态匀称的篆书,有体态宽博、遒劲严整的隶书,有草舞龙蛇、奔放豪迈的草书,有行云流水、飘逸隽永的行书,更有端庄典雅、规矩方正的楷书;正是因为用笔、结字和章法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加之墨色的完美调和,在中国书法史中形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作品——“碑”与“帖”。而无论是笔画线条的灵动感,还是创作过程中用笔、结字、章法的表现力,又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家们情感的流露与宣泄,正所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通过笔墨的流动表达书家的情感和心灵,并把这种心灵的艺术展现给世界,让中国书法成为一种“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的独特艺术。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书法艺术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文化海外传播。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艺术海外传播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层面和学术层面两个方面,艺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而学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则相对薄弱,因此,促进中国书法艺术在学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翻译在加强国际间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书法名称、书体特点、书法创作过程、书法审美标准四个层面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进行研究。在书法名称上,主要从书体名称、碑帖名称、书写工具名称、书法家名字、书法笔画名称五个方面来讨论;在书体特点上,主要分析中国书法史中五种重要书体的特点——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书体特点;在书法创作过程上,主要从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进行探讨;在书法审美标准上,主要从书法美学术语、书法“意境美”、“山谷笔法”形式美、“五乖五合”书法创作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四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低层面的材料美到中层面的形式美再到高层面的意境美,从而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动态综合分析。在对其英译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从西方阐释学视角出发,对其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翻译批评上,我国学者朱健平从西方哲学阐释学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翻译即解释”的实质和内涵,并引申出“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和“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笔者根据朱健平的阐释学翻译研究视角,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文本的优缺点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在翻译实践上,我国学者王宁结合西方阐释学、雅各布森翻译的三个方面以及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图像转折”,提出“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笔者以“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为视角,对其英译实践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试图为中国书法艺术英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随着“汉语热”和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文化在国际文化和艺术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与喜爱。书法艺术已不再仅局限于中国文化语境之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和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同时,为了使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社会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提升中国书法文化软实力和书法国际话语权地位,避免在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需要提高翻译质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理论视角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工作者既要积极主动地将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表现出来,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因此,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的研究不仅对促进中国书法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对中国其他文化或艺术外译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