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界动能模型的烟气轮机内部颗粒动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气轮机是催化裂化装置中的主要能量回收设备。但是叶片结垢时常会诱发烟气轮机非正常停工,不容忽视。为了研究烟气轮机内部气固两相真实流动情况,本文建立颗粒沉积模型,并采用自定义函数的方法修正了Fluent中的固有沉积模型;讨论烟气轮机入口雷诺数以及叶片粗糙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Stokes数的非球形颗粒在烟气轮机内部沉积和反弹的动力学行为。首先,本文采用RNG k-ε模型计算烟气轮机内部气相流场,然后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提出改进后的动能模型,追踪每个颗粒并计算其临界动能,以预测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同时,将不同沉积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初步确定数值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其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烟气轮机入口雷诺数和叶片壁面粗糙度高度对气固两相流场的影响。增大烟气轮机入口雷诺数可以有效提高其回收烟气能量的能力,增大烟气轮机效率;静叶叶尾处存在许多尾涡,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对称分布的尾涡,入口雷诺数的增大会导致两个尾涡的大小差异更加明显。随着壁面粗糙度高度的不断增大,烟气轮机叶片近壁区流体结构发生变化,条带状的涡旋结构区域逐渐缩小且不连续,螺旋状的涡旋结构区域逐渐向旋转轴内部收缩。流道内的颗粒浓度随着入口雷诺数的增大而升高,颗粒沉积质量流率增大,而颗粒的总沉积概率略有减小。随着壁面粗糙度高度的不断增大,颗粒在动叶表面和静叶吸力面的沉积质量流率先增大后减小,而在静叶压力面上,颗粒沉积质量流率随着粗糙度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颗粒的总沉积概率逐渐减小。最后,本文研究了颗粒形状系数以及Stokes数对颗粒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随着颗粒Stokes数的增大,沉积质量流率逐渐减小,静叶吸力面前缘和轮毂机壳附近以及动叶吸力面的颗粒沉积区域逐渐缩小,而静叶压力面沉积范围扩大,动叶压力面的沉积区域逐渐向压力面腹部偏移。颗粒的形状系数对Stokes小于1.03×10-2的颗粒沉积速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颗粒形状系数的不断增大,颗粒的沉积概率越小,小Stokes数颗粒在动叶表面的沉积速率逐渐增大,而大Stokes数颗粒的沉积速率几乎没有变化。
其他文献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是一种常见的被动控制装置,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是在TMD的基础上增加粘弹性碰撞装置,通过吸收主结构的动能和势能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本文针对自升式海洋平台在PTMD和TMD控制下的减振效果进行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介绍了PTMD和TMD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分析几种常见的碰撞力模型,总结碰撞力模型基本特点,为深入研究PTMD建立理论基础。(2)根
与陆地钻井平台的噪声相比,泥浆泵在海洋钻井平台的噪声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决,本文在分析了F1600泥浆泵的振动特性后,提出了相应的隔振底座设计方案。首先,在分析了泥浆泵振动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了解了F1600泥浆泵工作原理并建立了该泵的Solid Works模型,计算了泵体建模的相对误差。对泵体进行了基于有限元的模态分析,找出泵体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并得出结论泥浆泵在工作过程中泵体不会产生明显
随着陆地油气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逐渐成为各沿海国家的战略重点,深水钻井作业中,近1/3的时间用于钻杆操作,能否快速、安全地完成钻杆的输送、拆接等操作对能否加快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改进水平/垂直钻杆处理系统为入手点,对钻杆处理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对比现有钻杆处理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钻杆处理系统总体方案,通过并行操作的方式提高了排管效率;依据
浮式钻井平台进行作业时,会在海浪的影响下进行上下升沉运动,带动游车大钩上下运动,严重时甚至会使钻头脱离井底,影响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保证钻井作业的正常进行,必须使用升沉补偿装置。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比国外的要晚很长时间,这就造成了我国现有的一些升沉补偿技术和设备等要落后于国外的发展很多,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升沉补偿装置有多种类型,包括游车大钩升沉补偿装置、天车升沉
本论文以中海油研究总院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深水隔水管-水下井口全寿命完整性技术及工程应用”为依托,针对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在国内首次开展温度影响的深水水下井口疲劳损伤评估及其技术对策研究。在深水井筒温度场分析、水下井口等效方法、考虑温度影响的水下井口疲劳评估方法、提高深水水下井口寿命的技术对策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相关成果可为南海深水水下井口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作业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已成为世界油气资源的开采重点,其开采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已受到各海洋油气开采国的高度重视。导向绳张紧器是升沉补偿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油气开采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由于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对张紧器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国外少数几家大型海洋装备公司公司掌握导向绳张紧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其生产设计的导向绳张紧器已广泛运用于海洋钻井平台。因此
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受到油气井开发深度和数量不断增加的影响,油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降低油田的生产成本,必须对油管进行二次修复使用。API管材标准化委员会对此也做出明确规定,每根成品或半成品套管和油管都应进行全长通径试验,对于修复油管也应进行通径试验。因此,油管通径机已经成为油气田开采领域不可或缺的作业装备。本文结合现有油管通径机的工作原理,分析
本论文依托工信部项目“自升式钻井平台品牌工程(II型)”的子课题“平台结构优化设计与作业适应性分析研究”,重点针对渤海自升式平台在冰载荷环境下的作业现状,解决平台结构分析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明确海冰与自升式平台桩腿结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冰区平台强度、疲劳寿命和时变可靠性的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冰激桁架式桩腿结构振动的试验研究针对自升式平台结构特点,建立平台桁架桩腿缩尺模型,进行模
本课题得到了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基于井筒流场的排采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示范”的支持。本文以排采设备特点为基础,针对目前煤层气井井底流压测量不准确、不连续的问题,通过动力学分析,利用优化算法,建立了基于动力学反演电示功图进而计算井底流压的数学模型。通过测量排采设备的输入电参数,利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获得排采井的井底流压,进而构建了排采自适应控制系统,解决了井底流压测
近些年来,中国大量的低渗透、低产能油田已经进入开采阶段,但对于中后期供液不足的井和稠油井,采用常规的有杆采油工艺存在着油管漏失、柱塞卡死、出砂等诸多问题,而且抽油杆断裂及卡泵现象严重。为此,在油田已经试用了的智能提捞抽油机举升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超长冲程无泵筒举升采油工艺,配合地面动力设备、井口密封装置和相关井下工具,可大幅提高冲程,减少砂卡,并可以增产增效。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