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肠道菌群与粪便钙卫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探讨过敏性紫癜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自2019年07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37例过敏性紫癜初治患儿作为研究组(A组),另外选择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B组);并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随访6个月,根据有无肾损伤进行分组,无肾损伤患儿为A1组,有肾损伤患儿为A2组,也就是紫癜性肾炎组。搜集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指标;并搜集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数据。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另外,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入组对象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及分析。利用LEfSe分析找到组间差异显著的物种,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粪便钙卫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具有相关性的菌属。结果1、A组共37例,B组共12例,均为汉族,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和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共13例,A2组共24例,A1组、A2组和B组各组之间性别、年龄和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2组的总淋巴细胞绝对计数、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抑制性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E、补体C3和补体C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和B组之间粪便钙卫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和B组三组之间粪便钙卫蛋白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2组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高于A1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和B组两组之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和B组各组之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之间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没有显著差异。5、PCoA分析显示A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与B组有差异,Adonis分析表明,A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44,P=0.005)。PCoA分析显示A1组、A2组和B组三组之间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均有差异,Adonis分析表明,A1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86,P=0.006),A2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61,P=0.006),A1组与A2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43,P=0.045)。6、LEfSe分析显示,A组和B组进行比较,A组中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Agathobacter 和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的微生物显著降低,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微生物显著增加(LDA>4.0);A1组和A2组进行比较,A1组中纺锤状细菌属(Christense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微生物显著增加,A2组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斯氏菌属(Rothia)的微生物显著增加(LDA>4.0)。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总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菌群中魏斯氏菌属(Weissella)(r=0.329,P=0.046)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菌群中魏斯氏菌属(Weissella)(r=0.352,P=0.033)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辅助性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菌群中魏斯氏菌属(Weissella)(r=0.346,P=0.036)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粪便钙卫蛋白与菌群中巨单胞菌属(Megamonas)(r=0.383,P=0.007)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菌群中产生丁酸的有益菌减少,而机会病原体增多,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关。2、在疾病早期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肠道菌群已经与过敏性紫癜无肾损伤患儿出现差异,疾病早期时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关。3、淋巴细胞亚群、粪便钙卫蛋白与肠道菌群有相关性,它们可能相互作用并参与了过敏性紫癜发生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