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体型微小,繁殖速度快,国内外发生普遍,是一种危害严重且极易产生抗性的世界性害螨。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其抗性的发生发展。丁氟螨酯和联苯肼酯是两种较新的重要杀螨剂,联苯菊酯是应用较多的菊酯类药剂,本文以这三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为对象,研究了二斑叶螨的抗性发生发展情况,旨在为药剂的合理使用和二斑叶螨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15年采自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二斑叶螨种群对联苯菊酯、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若螨、卵的24h的LC50值分别是202.03、264.46和6214.85 mg·L-1,联苯肼酯的分别是24.75、18.55和90.33 mg·L-1,丁氟螨酯的分别为14.95、11.93和18.87 mg·L-1,说明联苯菊酯的活性最低,且几乎没有杀卵活性。同时研究了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对二斑叶螨天敌巴氏新小绥螨24h的LC50值分别是185.66、>12000和952.04 mg·L-1,并由此计算出三种药剂对二斑叶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益害生物毒性选着指数分别为0.92、>484.85和63.68,说明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对该天敌安全。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药剂汰选研究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结果发现,联苯菊酯连续处理16代后,二斑叶螨成螨和若螨的LC50值分别为6321.31 mg·L-1和5635.70mg·L-1,抗性倍数达到31.29倍和25.21倍;联苯肼酯连续处理12代后,二斑叶螨成螨和若螨LC50值分别为232.12 mg·L-1和123.27 mg·L-1,抗性倍数达到9.38倍和6.65倍;丁氟螨酯连续处理12代后,二斑叶螨成螨和若螨LC50值分别为86.88 mg·L-1和55.24mg·L-1,抗性倍数达到5.81倍和4.63倍。同时对汰选后的种群进行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汰选的抗性种群,对联苯肼酯、丁氟螨酯抗性倍数分别是2.70和0.92;联苯肼酯汰选的抗性种群,对联苯菊酯、丁氟螨酯抗性倍数分别是4.74和0.85;丁氟螨酯汰选的抗性种群,对联苯菊酯、联苯肼酯抗性倍数分别是2.69和2.11。说明三种药剂间不易产生交互抗性。以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脱叶磷(DEF)作为代谢酶系抑制,研究了不同品系的代谢抗性情况。结果表明:PBO对联苯菊酯、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的增效比分别为22.38、1.70和3.44,DEM的为3.64、1.83和3.96;DEF对联苯菊酯、丁氟螨酯的增效比分别为5.05和2.42,但DEF却对联苯肼酯表现出拮抗作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脱叶磷(DEF)分别降低了联苯菊酯抗性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药性,其中PBO效果最明显抗性倍数降低了29.89倍,这可能暗示着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抗性的产生与羧酸酯酶有很大关联;三种增效剂对联苯肼酯的增效结果不明显,并且加入DEF后联苯肼酯的活性下降,这可能说明其抗性的产生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的增强关系都不是很大,而联苯肼酯在发挥作用时可能需要羧酸酯酶与其进行化合反应;PBO和DEM对丁氟螨酯的增效作用较大而DEF的增效作用较弱,这可能暗示着二斑叶螨对丁氟螨酯抗性的产生主要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有关,与羧酸酯酶的关系不大。采用域性状分析法计算,得出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5、0.22和0.14,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压力在50%90%的条件下,二斑叶螨抗性上升5倍和10倍所需筛选代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抗性上升5倍所需代数范围分别为5.402.45,7.673.47和15.677.10;上升10倍所需代数范围分别为7.733.50,10.984.97和22.4210.15。理论上说明联苯菊酯的抗性产生快,丁氟螨酯抗性产生慢。采用色谱分析测定了联苯菊酯、联苯肼酯、丁氟螨酯在二斑叶螨寄主植物豇豆叶片的降解代谢趋势。结果表明:联苯菊酯、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的半衰期分别为:4.43 d、1.33 d、1.37 d,结合三种药剂的抗性发展情况,判断抗性产生速度与药剂残留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