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强化椎术后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以至于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是PVP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此类并发症的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分析可能会造成PVP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上运用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医师提供相关依据,以提高手术疗效,防止伤椎高度丢失。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自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人,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密度、伤椎是否有椎体内裂隙征(IVC)、单双侧注射情况、伤椎节段、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12月手术椎体的前缘髙度、脊柱后凸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末次随访手术椎体前缘高度是否有丢失,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度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有156例,男性37例,女性119例,年龄56-87岁,平均(72.4±4.1)岁,术前骨密度T值为-4.9至-2.6,平均为(-3.2±0.2)。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共有13个椎体存在椎体裂隙征。通过双侧椎弓根注射的有137例,单侧椎弓根通注射19例。骨水泥的使用剂量为2.5-6ml,平均为4.3m1。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9.8)个月,共有1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强化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其发生率为10.9%,一般发生于术后1-10个月,平均为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伤椎节段、单双侧注射、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是否与终板接触,对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患者的骨密度、椎体内裂隙征、椎体高度重建过大、椎体后凸角度矫正过大为显著性因素,将显著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椎体真空征、椎体高度重建过大、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矫正过大为手术椎体高度丢失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质疏松程度、椎体真空征、椎体高度重建过大、脊柱后凸角度矫正过大为手术椎体高度丢失危险因素,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注意适度矫正后凸畸形,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PVP术后强化椎高度丢失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