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见的和肿瘤死亡有关的疾病,占所有癌症的7%,其中肝细胞性肝癌在我国占原发性肝癌的90%[1]。全球每年约有50-100万人因肝癌致死,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近的研究表明,肝癌是一种成体干细胞疾病,从肝癌实验模型看出它可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对致瘤性转化起作用的起源特性谱系[2,3]。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类因癌症而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1]。因此肝癌的及早发现和抗癌新药的研发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在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资助下展开,采用肝癌细胞DNA为模板合成的Ag NCs探针,研究了其对蒽醌类药物和新型铱配合物的影响,并用功能化的介孔硅检测了miRNA-122,为抗癌药物的研发和肝癌的及早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SMMC-7721肝癌细胞DNA为模板合成的Ag NCs作为光谱探针,构建了DNA/Ag NCs探针-药物体系,结合共振光散射光谱、荧光光谱法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蒽醌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DNA/Ag NCs对四种蒽醌类抗癌药物的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DNA/Ag NCs和蒽醌类抗癌药物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形成聚集体,进一步插入DNA碱基对平面间形成更大的超分子化合物,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功能。同时,利用MTT法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实验方法对光分析法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光谱法的可行性。2.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对DNA/Ag NCs和Ir L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此体系的体外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DNA/Ag NCs与Ir L相互作用,IrL通过插入DNA/Ag NCs的碱基对间形成大的聚集体,使DNA/Ag NCs光谱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对IrL的定量分析,细胞实验进一步研究了两种铱配合物的抗癌活性。3.采用功能化的介孔硅纳米粒子,通过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对低浓度的miRNA进行了检测。在MSNs上修饰与目标miRNA互补的DNA核酸探针(P1),目标miRNA和其互补的DNA探针产生一个双链螺旋分子。通过杂交前后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变化与杂交的靶向miRNA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检测出从肝癌细胞中提取的RNA中的所有miRNA-122。为肿瘤标志物的miRNA早期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无标记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