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的方向性问题一直以来是口译研究中颇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根据国际惯例,译员一般只由外语译入母语,这被绝大多数国际机构、组织奉为工作中金科玉律。然而,本世纪以来,各国交流日益频繁,非主流国家语言仅为本国人掌握,为促进多元文明的沟通,这一准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引发了口译研究者们对口译方向性的再思考。新的研究成果正不断颠覆着“外语译入母语”这一长期占据口译理论界主流地位的观点,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由母语译入外语时,译员的译语质量更高。 本研究在口译课堂测试中发现,较高水平的同声传译学习者普遍反映练习难度较高的口译材料时,英中同传反而比中英同传难度更大,这一有现象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本文中,作者着重研究口译方向性对同传流利性的影响,把界定非流利性的三个指标—无声停顿、有声停顿和中断作为衡量标准,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包含两阶段的实验,在同声传译教室里分两次给受试者安排了口译任务。第一部分实验为带稿同传,为受试者减轻了听力和记忆负担。第二部分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领域,给受试者带来更大挑战。两个阶段的口译任务首先验证受试者是否在进行特定方向的口译时有更好表现,其次研究原文难度改变是否会对受试者口译方向性偏好产生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带稿同传译入母语时更具流利性,第二阶段同传时,并无明显的方向性差异。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对同声传译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