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各地区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对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生态效率为破解资源环境与地区发展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由于兼顾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成为综合评价地区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方法和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本文以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为研究主体,生态效率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比较分析手段,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省域和市域生态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包括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态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对生态效率测度结果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考察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类型在时序发展和空间分布两方面的演化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各门槛变量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值总体被高估,说明经济活动的非期望产出确实降低了实际经济价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2)2005-2010年,生态效率类型整体呈现“进化”特征;2010-2015年,整体呈现暂时性“退化”特征;可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驱动力转换有关。(3)各地区生态效率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存在省际差异性和非均衡性,相同生态效率水平类型地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4)科技水平、城市规模、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对地区生态效率均表现出双门槛特征,产业结构等对地区生态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提高科技吸收再创新能力、联防治污能力和人口素质,强化对外开放的“技术效应”,将增强各门槛变量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亦是提高该地区生态效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