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武汉市城市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武汉市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就。但武汉市的水、气、土壤、食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制约着“两型社会”的发展。 本文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拟定了一套新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新增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两型社会制度建设”等一级指标,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淘汰了一部分现有的指标,使评价体系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运用频度统计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筛选后发现,在现阶段,有些应有的指标缺乏统计数据,甚至有些指标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这反映武汉市现阶段的“两型社会”的管理还不够完善。 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不得不用一些类似的且有统计数据的指标来替代,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折中的、但仍具有新意的评价体系。 本文以武汉市2008-2012年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度、熵权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计算,确定指标的权重,并用新建的评价体系对“两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2015年目标值为参考时,综合得分在2011年突破80分,说明武汉市已有较大进步;以2020年目标值为参考时,综合得分均低于80分,说明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在两型社会的初级阶段要加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改善产业结构、完善相关考核制度等指标的权重,这有利于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