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的建设与改造中加入低冲击开发设施的使用,可以有效削减径流、降低洪峰流量以及减少径流污染。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对低冲击开发技术应用效果的分析,完成了研究区域低冲击开发优化模型,对该区域的雨水径流产生与管网排水进行了模拟。建立了海绵城市径流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低冲击开发建设的模拟与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三个控制目标,以低冲击开发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热岛效应的缓解能力以及碳减排效果等为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以最低造价为目标函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配置与优化。在最优措施配置下,对3年一遇的降雨事件,径流产生情况相比于传统开发下减少了48626m~3,径流中的TSS总量去除率达到65%,地表平均温度降低5度,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1374044kg。分析了传统开发模式下的不同降雨事件区域径流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建立海绵城市径流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方法,以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配置结果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雨水管网系统建立低冲击开发排水系统模型。从管网径流外排总量、区域综合径流系数、排出口峰值流量和水质污染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低冲击开发模式下排水系统在不同降雨强度、雨型和历时的水文效应。对比了在年径流总量控制和降雨预期控制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径流控制效果,发现年径流总量控制更具准确性但较为复杂。在选取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条件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技术水平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