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在回顾中西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观察自拟益肾痛风汤治疗痛风性肾病(脾肾亏虚,湿热瘀阻型)在临床方面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痛风性肾病寻找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性肾病患者,血尿酸大于416μmol/L,符合脾肾亏虚,湿热瘀阻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使用别嘌呤醇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益肾痛风汤,对照组仅使用西医治疗,疗程均为30天。治疗前后检测血尿酸(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24小时尿蛋白量(24hu-TP),等实验室指标,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在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30例中,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30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经检验,P<0.05,两组临床疗效有差异性,益肾痛风汤在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上高于别嘌呤醇。(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益肾痛风汤和别嘌呤醇均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在实验室检测指标方面,两组的尿酸、血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对照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均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4例出现单项转氨酶增高(停药后转氨酶正常),2例出现轻度皮疹(未经治疗停药后好转),治疗组组中仅有1例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治疗痛风性肾病,益肾痛风汤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有效率高于仅使用别嘌呤醇片,它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并且具有明显降低血尿酸、血沉、血肌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的作用,并可以改善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比仅使用别嘌呤醇片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