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塞性黄疸是指肝外胆道完全或不完全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而使血清内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属于胆汁淤积性黄疸。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少于17.1μmol/l,当血清胆红素多于34.2μmol/l时,即可出现黄疸。梗阻可发生在胆汁排出通道的任何部位,以胰头区和肝外胆管最为常见。引起阻塞性黄疸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原因有胆道结石,胆管、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或炎症性狭窄;少见原因有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胆管周围肿物或肿大淋巴结压迫,创伤或医源性阻塞性黄疸等。术前正确判断梗阻的部位及原因,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要探讨利用超声检查,对于梗阻的存在、部位及梗阻的性质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观察胆囊、左右肝管、胆总管走行至胆总管末端、胰头区、壶腹周围回声特点,根据胆囊的大小,肝内、外胆管及胰管的扩张情况,确定梗阻的存在,并且根据胆道扩张的范围及胰管有无扩张较为准确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判断梗阻部位,并根据病变区声像图特点、相邻脏器有无转移及是否存在病变周围淋巴结肿大判断梗阻的性质。 本组96例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阻塞性黄疽。其中,胆道结石患者27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77.8%,准确度87.5%;胆道肿瘤患者16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68.8%,准确度87.5%(其中,肝门部胆管癌9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90.0%,准确度97.9%);胰头肿瘤患者25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64.0%,准确度86.5%;壶腹部肿瘤患者10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50.0%,准确度90.6%;慢性炎症患者14例,术前超声诊断敏感度35.8%,准确度87.5%。2例医源性黄疽,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所致黄疽。 本研究表明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辐射,可以重复检查。对于梗阻的存在,术前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肝内、外胆管及胰管的扩张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梗阻的存在。对于阻塞部位的判定方面,越靠近肝门部的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越高,对于位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的病变,由于超声不易发现胆囊管与肝总管的汇合口,对梗阻位置的判断欠准确;而胆总管末端、胰头、壶腹部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梗阻,由于其解剖上的特点且该处病变极易相互侵犯,术前超声常常难以区分病变的原发部位。对于病变性质的判断方面:①、形态不规则或质地疏松及泥沙样结石,因声影不明显,而易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癌或壶腹部肿瘤;②、胆总管下段浸润性癌、十二指肠乳头浸润溃疡型肿瘤、壶腹部溃疡型肿瘤,术前超声难以直接显示病灶;③、胰头区慢性炎症与胰头癌,及壶腹部炎症与小肿瘤术前超声亦难以鉴别。仍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另外,由于肠腔气体干扰,术前超声所测的肿物大小较手术中测量的要小,从本组病例来看,相差约3一scm,从而使体积较小的肿物,尤其是壶腹部的小肿瘤在术前超声检查中难以显示。需多切面仔细扫查结合应用各种提高病变显示率的手法及方法,才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辐射,可以重复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超声检查难以作出诊断的情况,仍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一3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