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关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为突破口,力求改变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包括: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理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根据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管理产生的有效性,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领域、途径和作用进行深入地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天津市慈善协会为例,通过天津慈善协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在当前的环境下,政府正逐步培养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独立性、活跃性,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使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同时,从案例中也折射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官方色彩严重,政府行政职能划分不明确、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及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历史原因、自身原因及政府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体现在:在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整套法律体系基础上拓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方式;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多渠道筹集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金;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等。我国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道路,既能够促进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也能够提高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