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池内灌注尼卡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模型,研究脑池内灌注和静脉注射尼卡地平对治疗CVS的作用,并比较二者对CVS的治疗效果。 方法 经额颞开颅,视交叉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分别采用脑池内灌注和静脉注射尼卡地平的方法治疗CVS。经脑血管造影测量BA直径及病理检查观察BA的形态学变化来评价CVS的严重程度。 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SAH后3d时全部动物模型均发生了CVS。对照组3d时平均CVS值为38.8%,其中轻度CVS占20%,中度占80%;7d时CVS程度最重,平均CVS值为55.2%,其中中度CVS为40%,重度为60%。静脉治疗组SAH后3d时轻度CVS占60%,中度占40%;7d时轻度CVS为40%,中度为60%。脑池内灌注组3d时,轻度CVS占80%,中度占20%;7d时轻度CVS为60%,中度为40%。说明脑池内灌注和静脉注射尼卡地平均能降低CVS的严重程度,其中前者的作用更为明显。病理检查结果表明:SAH后14d内血管壁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包括内皮细胞的肿胀,内弹力膜皱缩,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等。以7d时最为明显,经尼卡地平治疗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而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比,脑池内灌注效果更好。 结论 经脑池内灌注尼卡地平能明显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并可减弱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学变化,其治疗作用较静脉给药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PDT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光敏剂使之产生有杀伤活性的自由基,杀伤细胞、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苯卟啉单环酸A(BPD-MA)是一种卟啉类新型光敏剂
近几年,一类称为"隔离子"(Insulator)的序列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从果蝇中的scs/scs、gypsy到鸡β-珠蛋白基因痤5端的高敏位点4(cHS4)-它能在两个调控程序不同的位点间形成屏
该研究应用《社会再适应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产妇生活质量调查表》对119例正常孕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其中57例孕妇作为实验组,于孕
目的:探讨任意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方法.方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基因DNA.利用任意引物OPAA115’-ACCCGACCTG-3’,OPD185’
端粒酶与恶性肿瘤之间这种独特的关系符合一个比较理想的肿瘤治疗的靶点,针对它所开展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针对端粒酶RNA成分的治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心动图观察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结合心肌癌基因c-myc、c-fos表达水平,评价缬沙坦,对左室构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结论:1、Val在每天3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