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族问题长期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说明民族工作不可或缺,一方面说明民族工作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完成,而新疆社会在经历多次政变后动荡不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一系列民族工作对新疆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疆参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工作,在新疆社会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逐渐成熟,学者提出利用“本体与意识”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研究。一方面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出发,一方面把握民族意识的变化发展,为研究相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尝试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如何争取民族权利平等,如何改善民族关系,及如何促进民族发展为研究内容,由此阐述研究的核心观点即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历史影响而说明抗战时期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性及中华多元一体认同意识的历史性。民族工作其内涵包括应对民族权利,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问题的指向性工作,因此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民族工作开展的背景、民族政策的推行、民族经济的整饬及民族文化的指导:抗战时期民族政策的推行工作主要表现在民族政策的解释与宣传、民族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尝试等方面。民族经济的整饬工作是改善民族关系的关键。良好的民族经济发展环境、适宜的经济政策帮扶、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改善各民族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各民族生活质量逐渐平等,民族关系就会随之改善。民族文化的指导工作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基础。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开展覆盖多民族的教育工作,由此来保障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一是为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历史性,否定并反对历史虚无化,历史虚幻化及狭隘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为探讨在历史发展中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及变化。
其他文献
扬州玉器的历史渊源流长,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美称。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扬州玉器擅器皿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出现,到20世纪中叶,多数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我国是信息时代的插班生,在起跑线上差距很大,需要通过学习借鉴,缩小差距。信息化已走进人们的
权力意识几乎一直作为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们,毕飞宇对"文革"这个特殊时代的民间书写中对"民间"权力角逐的发现最有意义。毕飞宇的小说上演着一幕幕权力角逐的精彩好戏。
为达到稳定飞行姿态和操纵飞行器的目的以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MSP430F149为核心,研制了一种无人飞行器自动驾驶仪,由单片机对板载各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采用PID控制方式
中心焦点判定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根据后继函数法,引入焦点量的一种递推计算方法,对一类多项式系统利用Mathematica软件,求得其焦点量.并以此讨论了原点为
本文介绍了几种网络安全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根据目前的软硬件成本和应用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安全模型,即将安全事务和计算事务分离的类智能模型。
所谓翻译活动,笔者认为狭义上就是指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广义上来说就是跨文化的交际,而翻译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在追求原语和译语的等值。但在转换过程中,会因译者的个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