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特征分析及评定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跟踪国家铁人三项队和成都军区铁人三项队的赛前训练,以5-4-3训练模式(即5周赛前准备训练、4周赛前强度训练、3周赛前调整)作为本文重点研究模式,分别对高原准备期、高原强度期、平原调整期这三个不同时空训练阶段进行总结,分析高原运动队整个赛前训练的负荷特征,同时结合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并且将平原运动队与高原运动队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高原运动队独特的训练模式,寻找世居高原运动员赛前训练的适宜负荷,通过此研究表明以下几点:1.适宜的赛前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具有特殊性,必须把握下高原与参赛日期的时间安排节奏和各阶段训练的负荷变化节奏,处理好训练过程中医学和训练学相互监控的关系。2.关于高原运动队下高原参赛的时间,目前存在2种安排方式:(1)提前3周下高原:(2)提前3天下高原。如果不考虑经费因素和教练员执教经验因素,提前3周下高原更有利于运动员获取优异的成绩。3.准备期的训练需要比较充分的时间,前期通过大负荷量的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为下阶段训练打下耐力基础;后期以提高跑步专项能力为主,避免三个单项训练集中交叉,确保以充沛的体能、合理的技术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强度期的训练。4.强度期的总负荷量略低于准备期,负荷强度随着负荷量的下降而逐渐提升,以最大摄氧量强度及耐乳酸强度的训练为主,合理安排重点强度课的间隔时间,以确保运动员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为前提。5.下高原后的调整适应性训练要结合医务监督,严格控制负荷强度,做到运动负荷与训练内容个体化、精细化设计,整合前阶段所获得的有利效应,促使竞技水平突增,技术、技能协同发展。本研究是在总结高原运动队多次赛前训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世居高原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特征进行分析、评定,补充铁人三项赛前训练理论体系,为教练员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赛前训练计划,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具体的参考价值,力争使本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建议在整个赛前训练的过程中,注意运动训练的个体化差异,遵循“区别对待”、“适宜负荷”及“周期安排”等运动训练原则,“同时结合机能评定对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好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使之在特定的时间里把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其他文献
程序化参赛方案可以将复杂,多变的训练参赛过程进行逻辑归纳,有机整合,让整个参赛过程有序,合理地进行,优化运动员竞赛过程。行之有效的程序化参赛方案将使教练员、运动员对
过往,由体育发展局管理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条件一般,缺乏先进大型体育场馆,甚至基本设施也不够全面,另外,由于过往体育法规的规定,总会有权优先租借场地,因此,让我们探讨一
四年一次的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武术比赛,是对各路优秀武术选手水平的一次检阅,它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武术的发展动态。在当代竞技武术发展特点与技术风格的变化过程中,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