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兰州市城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2.测量兰州市城区5~12岁学龄儿童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角膜直径;3.探讨兰州市城区5~12岁学龄儿童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在各年龄段的差异;4.探讨兰州市城区5~12岁学龄儿童低、中、高度近视和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关系;5.动态建立青少年及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为进一步的针对青少年及学龄儿童屈光不正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拟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小学以及城关区幼儿园5-12岁学生约850人(由于近视的患病率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此次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4年进行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报告中的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结果32.25%计算,应用抽样调查样本量估计公式:n=400×(1-p)/p,取p=0.32,求得n=850),进行视力检查,电脑验光,裂隙灯检查,眼压检查,眼底检查。严格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标准:眼压>21mmg,既往有准分子激光手术史,检查之日起三天内配戴角膜接触镜,患有角膜病变,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眼底病变,屈光间质严重浑浊者以及眼球震颤无法固视者均被排除。去除排除标准以外的受检者,无其他眼睛疾病的受检者确定为此课题的研究对象。根据屈光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正视组(-0.50D~-+0.50D)、低度近视组(-0.50D~-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D)、高度近视组(>-6.00D),然后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Master)对受检眼进行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角膜直径的生物学测量:(1)眼轴长度为连续五次测量值的平均值;(2)水平角膜曲率和垂直角膜曲率为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3)前房深度测量五次取平均值;(4)角膜直径为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最后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从5岁时的平均值0.79±0.24,上升至9岁时的0.89±0.43,再下降至12岁时的0.60±0.47。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随着年龄增长,近视比率不断加大。2、不同年龄组之间,眼轴长度、前房深度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之间,眼轴长度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直径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764,P<0.01),与前房深度呈负相关(r=-0.498,P<0.01),与角膜曲率及角膜直径相关性较小。4、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具有中度正相关性(0.40<|r|<0.69),而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及平均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具有低度负相关性(0.20<|r|<0.39),角膜直径与眼轴长度具有低度正相关性(0.20<|r|<0.39)。5、角膜直径与角膜曲率具有低度负相关性(0.20<|r|<0.39),角膜直径与前房深度具有低度正相关性(0.20<|r|<0.39),角膜曲率与前房深度无相关性;水平角膜曲率与垂直角膜曲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r=0.866,P=0.000)。6、AL/CR比值在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状态中均存在差异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AL/CR比值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842,P=0.000)。7、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及角膜直径之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等效球镜度=61.416-1.714*眼轴长度-0.543*水平角膜曲率-0.136*垂直角膜曲率+0.651*前房深度+0.381*角膜直径。结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眼轴长度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角膜曲率、前房深度、角膜直径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