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塞那肽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艾塞那肽对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来自四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超过30mL/min/1.73 m2,并伴有大量白蛋白尿(定义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0.3g/24-h)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按艾塞那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4周,对照组按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4周。主要研究结局为干预24周后,UAER与基线相比变化的百分比。次要研究结局包括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变化的百分比,UAER、UACR、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及血压的改变量。安全性结局包括了整个随访期间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eGFR的变化情况。同时分别以患者基线时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级进行亚组分析,调查UAER变化的百分比在 CKD 分期 1 期(eGFR≥90mL/min/1.73 m2)、2 期(eGFR 60~89mL/min/1.73 m2)、3a 期(eGFR45~59mL/min/1.73 m2)和 3b 期(eGFR 30~44mL/min/1.73 m2)及在 BMI 分级为正常体重(BMI 18~23.9 kg/m2)、超重(BMI 24~27.9 kg/m2)和肥胖(BMI≥28kg/m2)的患者中的情况。结果自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共纳入92例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干预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并至少使用过一次研究用药。最终81例(88.0%)患者(干预组43例,对照组38例)被纳入全集分析集中。基线时,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岁,UAR的中位数为1512.0mg/24-h(四分位距:782.5mg/24h至2818.0mg/24h),eGFR 的均值为 70.4mL/min/1.73 m2(标准差为 23.4)。经过24周的干预,艾塞那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对比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的 UAER 减少了 29.7%(p=0.0255),UACR 减少了 28.4%(p=0.0395),UACR的绝对改变量减少了 607.8mg/g(p=0.0209),且有显著性差异。而UAER的改变量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干预组的体重在24周时平均下降了1.3kg,和对照组相比平均少了 2.7kg(p=0.0001)。两组之间在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收缩压及eGFR的变化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更低,但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频率更高。全集分析集中,17例(21%)患者基线时CKD分期为1期,34例(42%)患者基线时CKD分期为2期,15例(19%)患者基线时CKD分期为3a期,15例(19%)患者基线时CKD分期为3b期。32例(40%)患者基线时为正常体重,36例(44%)患者基线时为超重,13例(16%)患者基线时为肥胖。经过24周的干预,艾塞那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对比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的UAER在CKD分期2期亚组中减少了 55.9%(p=0.0145),在正常体重亚组中减少了 71.9%(p=0.0026),而在其他亚组分析中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艾塞那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4周能够改善伴有糖尿肾脏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白蛋白尿,在基线时CKD分期为2期或正常体重人群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idae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的致病原,其主要由蚊媒传播,高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截止到2020年,全世界有约40%的地区面临登革热感染的风险,进二十年来每年约有5000万至1亿人感染,近年来人数增长迅速,已达每年3.9亿人感染,死亡人数高达25000人。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登革热病毒感染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隐性感染、登革热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18%,肝细胞癌发病率占原发性肝癌80%以上。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等特点,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阶段,治疗疗效多不理想。因此探索肝癌形成的时间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癌的发生发展涉及了分子、细胞和微血管的复杂变化。从分子、细胞层面对肝癌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和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可视化,有助于实
背景: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与健康人或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相比,肺癌患者的呼吸道菌群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群落多样性和特征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呼吸道菌群是否与肿瘤临床特征等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相关。目的:描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呼吸道菌群结构,探讨呼吸道菌群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分期、转移状态和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了85例首诊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及意义: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近年来,尽管关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复发和转移仍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复杂分子机制并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基于我们先前对S100P介导的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核S100P的染色质免疫沉淀高通量测序数据表明SLC2A5是S1
研究背景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可能诱发另一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心肾综合征基于首先受损的器官和损伤的急慢性程度被分为五种类型,其中Ⅱ型被定义为慢性的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肾脏功能障碍。伴随着心力衰竭加重,该疾病会进一步导致利尿抵抗和肾功能恶化。研究者习惯于将Ⅱ型心肾综合征的产生原因归咎于左心衰竭,那么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功能障碍是否也能够诱导肾脏
背景及目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梗阻性肾病。如果不及时适当治疗,UPJO的进展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甚至是肾衰竭。产前诊断中梗阻程度较轻的患儿出生后可恢复正常,梗阻较重的患儿出生后大多需要手术干预,但部分患儿干预后肾功能仍无法恢复正常。那么,如何早期准确评估先天性UPJO程度、预测出生后肾功能能否恢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中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我国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早10-15年,全球每100个新确诊的乳腺癌病例中就有12个来自中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年发病人数将高达23.4万例。乳腺癌已严重威胁我国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其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X射线数字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
研究背景肥胖症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及其并发症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很少,需要新的靶点。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因其线粒体中含有特异性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 1,UCP1),能够利用脂解的脂肪酸,在将氧化呼吸链解偶联的过程中进行非颤抖性产热,释放能量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热量调节和能量平衡,而有效激活BAT可达到减肥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中暑(heatstroke,H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特征为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剧烈运动后使核心体温升高超过40℃,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高,预后差。继发于热打击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中暑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中暑肠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目前急需探讨的重要方向。有研究显示,热打击导致血液向体表分布,内脏缺氧诱导活性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个人特征;与精神困扰、睡眠困难和睡眠模式之间的横断面关系;并检验手机成瘾行为与精神困扰、睡眠困难和睡眠模式的因果关联。研究方法:940名和902名学生分别在基线和1年随访时参与本研究。我们采用自编问卷采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生活习惯。采用手机参与问卷(MPIQ)测量手机成瘾的严重程度。采用Beck抑郁量表(BDI)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