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土壤石油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及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溢满、泄漏等事故,导致大量石油进入到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众多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效果好、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修复方法。然而,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探明。相关研究表明,在利用微生物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初期,石油烃降解效果好,修复后期对石油烃的去除效果变差,出现石油烃降解“延滞期”。因此,探索去除土壤石油烃残留的有效方法,对于土壤石油烃的深度去除与彻底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处于石油烃降解“延滞期”的油污土壤作为菌源土壤,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与能源的无机盐培养基分离、筛选出4株石油烃降解菌,根据16 S rRNA序列分析,菌株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将菌株等比例混合后,测定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通过降解实验可知所筛菌株能够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可用来修复石油污染土壤。采用保持土壤湿度、添加无机氮营养、施加有机肥、加入表面活性剂、接种降解菌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等修复方法对土壤中的石油烃残留进行去除,沿程测定了总石油烃含量、饱和烃含量与铵氮含量。此外,对于修复效果最好的一期修复土壤(保持土壤湿度),测定了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数量、可降解烃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保持土壤湿度对含有机肥土壤中的石油烃残留有一定去除效果,油污土壤+有机肥、油污土壤+有机肥+降解菌处理中,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6.48%、8.38%,对不含有机肥的油污土壤保持湿度,石油烃含量无明显降低。采用添加无机氮营养、加入表面活性剂A、接种降解菌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A等方法,对老化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残留无明显去除效果。保持土壤湿度会促进石油烃降解菌数量增多,可以增强含有机肥土壤中微生物对石油烃的利用能力,对不含有机肥土壤中可降解烃类微生物的活性,保持湿度无显著性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保持土壤湿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保持土壤湿度会使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丰度比例增加,原小单胞菌属(Promicromonospora)丰度比例降低。对含有机肥的油污土壤,保持湿度未能促进有机肥中优势菌属的生长、繁殖。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氮初始含量为8~12mg/kg,保持土壤湿度使铵氮含量降低至低于方法检测限,促进了微生物对铵氮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