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1-3砂层组油藏描述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坨28断块沙二段1-3砂层组1964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无水开发期、注水开发期、加密井网扩建、细分层系开发期以及特高含水开发期,在此期间开展了三次以改善开发效果为目的井网调整。目前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单元综合含水高达98.1%,开发矛盾日渐突出。为了改善单元开发效果,提高坨28沙二1-3砂层组最终采收率,开展了油藏描述研究。论文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油藏动态资料,对坨28断块沙二段1-3砂层组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两个在全区稳定发育的标准层划分目的层段的顶和底,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全区闭合”的小层对比方法,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在小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之上,结合地震资料解释落实各小层砂体顶面微构造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并对研究区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坨28断块沙二1-3砂层组共划分为13个小层。构造特征表现为典型的东北高西南低,向西开口的簸箕型构造。主要有小脊、负向、正向和小沟等微构造类型,这些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密切。本区沙二段1-3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可识别出河道、河道砂坝,河道边缘及河间洼地四个沉积微相。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表明沙二段1-3砂层组层间非均质弱,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反映小层层内矛盾比较突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可直接用于油藏数值模拟。为后期油藏开发的深入挖潜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