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在PU体系中添加SiO2制备PU/SiO2杂化膜,并在该体系中加入添加剂或与PVB和PVC共混等方法,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PU共混杂化膜,改变膜的微孔结构达到提高膜性能的目的。通过绘制PU杂化体系的热力学相图和动力学曲线,结合NMR和SEM的测试结果,分析相分离机理;采用DMA测试,分析了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采用二步法对PU杂化膜进行紫外接枝改性,对制备的PU共混杂化膜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NMR测试质子T1值的结果表明,SiO2、LiCl、PEG6000、PVB、PVC的加入均可使PU共混杂化体系的T1值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U分子链的缠结点减少。在PU/SiO2体系加入添加剂后,提高了体系的相分离速度。LiCl和PEG体系截留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PVP体系的水通量和截留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加入PEG6000的PU/SiO2体系相比,PEG10000体系膜的水通量和截留率均有所减小。在PU/PVB/SiO2(以下简称PU/PVB)杂化膜中,不同粘度的PVB能明显改善PU/PVB杂化膜的性能。动力学分析表明PU/PVB杂化体系的相分离速度明显加快,且粘度小的PU/PVB-1体系快于粘度大的PU/PVB-2体系。DMA分析结果表明PU和PVB为不相容体系;在相同羟基含量、不同粘度的PU/PVB杂化膜体系中,杂化膜的水通量随其粘度的增大而下降,但截留率增大。当PVB-2用量为20%时截留率可达到85%左右。在PU/PVC/SiO2(以下简称PU/PVC)杂化膜中,PVC的共混比例能明显改善膜的分离性能。DMA分析结果表明PU和PVC有较好的相容性;共混比大的PU/PVC杂化膜的截留率较高。在PU/PVC杂化体系中添加PEG,使杂化膜的水通量有所下降但截留率上升;加入MPC后杂化膜的水通量略有增加,而截留率在MPC一定用量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当其用量为5%时达到最大值。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与PU杂化膜进行紫外光接枝聚合,研究了接枝工艺条件对PU杂化膜接枝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发现接枝膜的水通量有大幅度提高,最大可达132.36 L/m2h。考察了在连续运行条件下PU杂化膜对黑液的处理效果,与PU/SiO2杂化膜相比,PU/PVB杂化膜的处理效果较好且稳定性也较好。对PU杂化膜的分形研究表明,分形理论可以用于量化PU杂化膜孔的结构形态。SEM的测试结果与膜性能的结果分析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