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真核细胞中,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家族介导的脂质双层膜融合是囊泡转运与细胞器之间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必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囊膜病毒的组装与出芽释放也依赖于宿主SNARE系统。在本文中,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大多数SNARE系统组成基因高度保守地存在于酵母、昆虫与人类基因组中。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侵染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ms42细胞的早期阶段(0-6 h),大约70%(17/23)宿主SNARE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NARE系统关键调节基因NSF(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的转录在AcMNPV侵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f9细胞的早期阶段(0-3 h)保持较高水平。为了明确宿主NSF基因在AcMNPV侵染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克隆了苜蓿银纹夜蛾NSF基因,并构建了NSF野生型与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negative,DN)。在宿主细胞中过表达DN NSF或RNA干扰下调NSF的表达显著降低了感染性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ions,BV)的产生。在NSF显性-负性突变体存在时,入侵(entry)的病毒粒子被束缚在细胞质中,较少能被有效转运至细胞核复制。转染重组AcMNPV bacmid表达NSF野生型或DN突变体的结果表明NSF显性-负性突变体显著抑制子代病毒的出芽释放。深入研究发现,NSF显性-负性突变体的表达显著降低了AcMNPV囊膜蛋白GP64在细胞表面分布水平,然而,GP64在细胞表面表达水平下降却不是NSF显性-负性突变体阻断感染性病毒粒子产生的直接原因。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发现,在表达NSF显性-负性突变体的Sf9细胞中子代病毒核衣壳被滞留在细胞核内外核膜所形成的异常核周空间中不能释放进入细胞质。此外,免疫共沉淀结合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显示NSF与AcMNPV感染性BV产生相关的一些病毒核心蛋白或保守蛋白,包括Ac76、Ac78、GP41、Ac93与Ac103之间存在可能的相互作用。进一步Western blot分析表明,NSF存在于感染性BV中。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昆虫SNARE膜融合系统参与调控AcMNPV的侵染过程,并且SNARE系统关键调节蛋白NSF在AcMNPV出芽病毒粒子的入侵与子代病毒核衣壳经核膜出芽释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