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七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涉及到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表达(包括写作、口语交际)。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特征,遵循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则其份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通过高中阶段的、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过程,才能够有效地养成高中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高中生以言语表达为主的多种思维模式,具备一种对语言文学作品及其现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与辨析、感悟与领会、推理与判断、解读与鉴赏、批判与发现以及质疑与探究的综合思辨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个人讲解,往往就会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角色,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感知比较敏锐而活跃,除自身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外,还很容易受到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求其教的作用与功效,而不是刻意地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及其效果,甚至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性训练,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使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就会难以如实完成。据新课标规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课时数及其规定的学分要求。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解读和分析教材那么单纯,而更加注重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作者及其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发现问题、辨别分析、反复反思、深入探究、达成共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了切实完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定式,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能够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思辨兴趣,提升其思辨能力。本文旨在充分利用新课标对任务群的规划和要求,对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教学进行开发,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参考性建议,为推动践行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