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蚌螨主要种类线粒体基因和食性分析及幼螨的分子分类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结合普通PCR技术和LongPCR技术测定了弯弓蚌螨(U.Arcual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14574bp,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高含量的A+T是螨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弯弓蚌螨COI基因全序列长1.539bp,该基因共编码512个氨基酸,其中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TGA编码色氨酸Trp而不是终止密码子,亮氨酸Leu的含量最高,半胱氨酸Cys的含量最低。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弯弓蚌螨与其它种类蚌螨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发现敏捷蚌螨可能是最早从祖先种分化出来的种,而弯弓蚌螨与佛氏蚌螨、丫纹蚌螨可能起源于蚌螨属的同一个祖先。   分析弯弓蚌螨群体间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发现相同宿主的弯弓蚌螨群体间的12SrRNA序列遗传差异值不超过0.5%,不同宿主的弯弓蚌螨群体间的12SrRNA序列遗传差异值超过了6.7%;相同宿主的弯弓蚌螨群体首先聚于一支,而不同宿主的弯弓蚌螨群体却相隔甚远。采自不同宿主内的弯弓蚌螨群体中可能存有蚌螨属内的隐蔽种(Crypticspecies)。生物地理隔离对采自相同宿主内的弯弓蚌螨群体间的12SrRNA序列差异的影响微小。然而,宿主的选择与利用却导致不同淡水贝类内的弯弓蚌螨群体间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对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U.Ypsilophora)的食物组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褶纹冠蚌DNA、弯弓蚌螨整个个体DNA和内脏组织DNA、丫纹蚌螨整个个体DNA和内脏组织DNA为模板扩增出的序列完全相同,序列长度均为587bp;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内脏组织中均含有未消化的褶纹冠蚌DNA。从褶纹冠蚌鳃部采集到的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均取食了褶纹冠蚌的组织,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可能在褶纹冠蚌内营寄生生活。   以线粒体12SrRNA基因部分序列作为分子标记,鉴定出了我国蚌螨属(Unionicola)4种蚌螨幼螨,即:丫纹蚌螨(U.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螯爪蚌螨(U.chelata)和敏捷蚌螨(U.agilex)幼螨,并对这4种幼螨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整理出了我国蚌螨属4种幼螨的分类检索表,归纳了它们共同的形态特征:肩刚毛(Hu)是幼螨背面最为粗壮且长度最大的一根刚毛;泄殖孔板(Ep)和泄殖孔(Exp)均为椭圆形,且泄殖孔上无刚毛着生;在泄殖孔板四周分布的刚毛中,腹侧刚毛4(V4)的长度远超其它刚毛;幼螨的足Ⅰ最短,足Ⅲ最长,足Ⅱ的长度介于足Ⅰ和足Ⅲ之间;幼螨的足Ⅰ转节上均仅着生有一根刚毛Tr1,Tr1短而粗;跗节是幼螨足上最长的一节。
其他文献
玉米小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菌属、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玉米小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主要存在T
开发碳纳米复合材料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碳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现有的制备方法,普遍存
D-氨基酸作为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D-氨基酸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氨基酸产业的一个新热点。采用化学合成结合手性拆分的方法制备D-氨基酸,具有低成本、适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而高效、绿色、安全的氨基酰化酶法拆分,是拆分氨基酸的最佳方法之一。D-氨基酰化酶(EC.3.5.1.81,N-D-AAase)能专一性地水解N-酰基-D-氨基酸,得到高对映体过量值的D-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