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街区建设中,注重形式上的“高大上”,以“大街区”为特征的空间规划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注重“面子”忽视“里子”的外表型工程渐渐地使街区失去了“人性化”及“生活化”,形成了以车行交通为独立侧重的街区建设模式,而步行交通的空间品质则被忽略考虑。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大广场、风情步行街等公共空间备受关注,而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街道交往空间却重视不足。现今,面对冷漠的街道环境,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建设指导意见,意为提升街区空间品质,引导人们对街道“人性化”及“生活化”的再认识,各相关领域也提出了人性化、步行优先、街道尺度优化等学术观点。人们渐渐摸索出了“开放街区”、“小街区”等概念,并意识到“小街区”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性,但对交往空间层面上的研究依然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小街区”内的交往空间,探寻其对于街区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要素,从而得出未来“小街区”交往空间的空间品质营造策略。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先找出现今“大街区”规划模式在成都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参考国内外其他城市规划技术及经验,结合成都已进行的“小街区”规划试点的现状成果,从行为心理学、空间形态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空间品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小街区”规划模式在成都市区的应用进行技术探讨。笔者结合成长环境与实践经历,以成都市区为地域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分析成都旧城有机更新与新建“小街区”示范街区中的街头交往场所,提取影响交往空间品质的主要因素,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挖掘街头交往空间的空间品质影响要素,在实证分析中,根据以往的理论及案例经验,并以《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背景,归纳出街头交往空间的景观、交通、空间形态等影响空间品质的因素,分析其特征,同时思考交往空间的物质空间营造、功能空间布置、大众交往行为等研究问题。从而总结出成都市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在营造空间品质方面的成果及不足,并由此提出此类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策略。以适应快速发展与城市更新的时代需求,提升未来城市街区的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