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后,翻译研究派以文化为视角来研究翻译规律和原则,改变了传统上只从语言转换的角度对待翻译的落后现象,开辟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新篇章。这一派以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为代表,把翻译放在一个大文化的视野空间里予以探讨和研究,深入探讨了翻译与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使翻译研究的角度深入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各个领域,开辟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全新境界。近年来,这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
本文以翻译研究派关于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为支撑,着眼于地区文化对文学乃至翻译的影响问题。以港台和大陆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港台和大陆在同一母体文化分流下的地区文化差异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本文认为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下,需要地区文化广泛深入地融汇交流,因此,研究大陆与港台诗歌翻译的异同,一方面,是适应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大陆翻译文学的研究与港台翻译文学的研究携起手来,将使中国翻译文学的研究免于偏狭的视野,呈现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这对促进海峡两岸之间的译学交流,从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融和统一,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彼此割裂或疏离(1997年前大陆与港澳也是如此),政治上的对峙使文学、文化交流受到了严重阻隔,形成了地区文化分流。相反港台之间意识形态、文化发展却彼此遥相呼应,互相渗透影响着。
在这样的地区文化背景下同一母体文化下诗歌翻译的一致性广泛存在,各自的新特征又不断的显现。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了两岸三地的文化特点和诗歌翻译情况,力图揭示台港地区和大陆诗歌翻译的共同点和差异;文章从诗歌作品选译、翻译策略应用、翻译作品美学研究以及译诗主体的审美追求等诗歌研究的不同方面,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深入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