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肝病是我国沉重的疾病负担之一,肝硬化常是肝损伤进展的最终结局,造成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不能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发现和实时干预评估一直是制约基础研究走向临床的“瓶颈”。现在已有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肝纤维化伴随着血管新生,与免疫、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整合素αvβ3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系统用以靶向环肽标记的超声增强造影剂,观察正常大鼠和纤维化大鼠肝脏超声增强前后的声像变化,分析不同时期纤维化大鼠肝脏声像差异和肝组织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建立整合素αvβ3受体的靶向超声增强影像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价探索可靠实用的无创性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体外实验,包括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体外活化,对整合素αvβ3在HSC的表达情况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c(RGDyK)环肽和c(RGAyk)假肽,ESI-MS测定分子量,HPLC进行纯度分析,并研究其与活化HSC结合的生物化学特征。第二部分是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以及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情况和血管新生的研究。第三部分是Biotin-PEG-c(RGDyK)/c(RGAyK)的合成,与微泡的结合及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系统对不同纤维化时期的大鼠肝脏进行超声造影,取大鼠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研究结果:体外活化的大鼠HSC中整合素αvβ3表达显著增高,固相合成的整合素αvβ3受体RGD配基能与活化HSC发生受体配基样结合,人工修饰的Biotin-PEG-c(RGDyK)保持RGD配基特性,靶向超声增强造影提示,纤维化大鼠肝脏对Biotin-PEG-c(RGDyK)标记的靶向微泡摄取明显高于正常大鼠,随着纤维化的进展,声强信号也显著增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靶向超声增强造影可能成为检测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