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及排列上颌前牙提供指导。方法(1)按正常牙合的纳入标准从福建医科大学2004-2006级本科学生中筛选出125名正常牙合志愿者,其中男性55名,女性70名。(2)直接测量法:用瞳距仪测量受试者的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垂直距离测量尺及数显游标卡尺等测量受试者的OVD和眼耳距离;(3)间接测量法:利用数码相机在统一的拍摄标准下拍摄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时的正面像,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的侧面像及开口器暴露上颌前牙取ICP位时正面像,将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利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内眦间距(Innercanthal Distance,ICD)、外眦间距(Outercanthal Distance,OCD)、IPD、一侧内眦到对侧外眦间距、左右眼宽度、鼻翼宽度(Interalar Width)、口角宽度(Intercommissural Width,ICW)、OVD、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等。(4)分别应用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回归及多元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直接测量法中,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瞳孔间距总均值为63.98±3.26 mm,男性为65.46±2.96 mm,女性为62.86±3.05 mm ;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5.35±4.70mm,男性为68.16±4.23mm,女性为63.22±3.86 mm,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33,r男=0.563,r女=0.531。(2)标准化数码相片中,面中1/3高度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其中左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7.33±4.15 mm,男性为69.70±3.98 mm,女性为65.53±3.31 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9,r男=0.616,r女=0.354。右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8.07±4.09mm,男性为70.60±3.79mm,女性为66.16±3.19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8,r男=0.645,r女=0.292;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1.79±4.37mm,男性为64.38±4.02mm,女性为59.83±3.53mm ;(3)标准化数码相片中,男性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18,而男性的内眦间距则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99;而在不同牙弓型中,方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27,而卵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68。(4)将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口角间距、鼻翼宽度、瞳孔间距、男女性及不同牙弓型等分别与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重相关系数分别为r1=0.660,r2=0.614。结论(1)直接法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瞳孔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而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眼耳距离与咬合垂直距离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对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无明显指导意义。(2)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3)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性别划分还是按牙弓型划分,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及外眦间距均和上颌六颗前牙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和外眦间距可以作为排列上颌前牙的参考指标。(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联合性别、牙弓型、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外眦间距、鼻翼宽度及口角宽度等因素共同预测上颌前牙的排列,可以提高预测值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