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水意象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gy353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是老子探究宇宙本原的最高哲学术语,是从“德”这一母体中提升出来的。以德明道,使老子陷入了“道不可言”的两难处境。在阐释“道”的过程中,老子采取了以象述道的方法。其中,因水“几于道”,成为老子探“道”的重要切入点。在论述中,老子以水述道、以水喻道、以水阐道,通过阐释两者间的关系,彰显了“道”的特性和品质,强调了“道”的创生性、运动性、自然性等,并分别对应着“水”的生养性、流动性、不争之品质以及水之柔的属性。正是“道”与“水”的这种互喻关系,使形上之“道”具有了被感知的可能。而在“道”的这一系列特性中,不管是创生性之崇高,变动不居之灵动,还是“自然而然”之高贵,柔弱却蕴含能量之巨大,都有一突出特性贯穿于它们之中,即“道”之“大”的特性,继而老子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也随之彰显。另一方面,从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老子言“上善若水”;“善”属于“德”的范畴,而“德”是老子之“道”在人生社会等伦理层面的表现,“水”乃自然界中大化流行之物,由此,以水喻德沟通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上善”即指“德”,所谓“上善若水”便主要是分享了“水”之不争、甘居卑下、柔顺处弱的品质,来指明“上善”是超功利的,是自然无为的。而老子所推崇的“美”同样是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大美”。这样一来,以“自然无为”为内核,“道”之“大美”与“德”之“上善”在“道”中得到了统一。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以后,老龄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步伐.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大量关于老龄化趋势以及人口老化
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同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证候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热点内容.目前有不
目的观察兔高脂血症肾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方法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
目的 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水平影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48只健康的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针灸组、正常组、模型组。采用光化学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变发生在心、脑、肾等主要器官的血管,可引起所属器官的缺血、坏死,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
真菌毒素污染是玉米产品的主要风险因子。玉米真菌毒素产生存在不可预见性,玉米在生产、收获、贮藏、运输、加工、流通等环节,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极易发生霉变,产生真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