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却相对不高。国有集体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升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顺畅的渠道转移出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也形成了高增长低就业的发展态势。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产业结构也正处在战略性调整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转变。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甚至过剩、但总体素质不高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结构。而劳动者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劳动力的配置是否有效率,也会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如何促使产业结构在演进的同时能够增加就业、就业结构能够顺应产业结构的要求而变动,达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运用相关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二者非均衡发展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介绍,首先阐述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其演进的理论,为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特点和偏差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介绍了产业结构演进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从理论上说明就业结构如何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动。第二部分详细说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及其演变路径。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并且对劳动者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转换。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首先依据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表现,指出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既有产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也有就业结构偏差造成的影响。产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包括原有经济发展战略偏差、城市化水平低和原有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而我国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则是造成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是政策分析,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我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不断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才能进一步增加就业、减轻就业压力。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