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频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安全生产事故在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严重制约着作为能源结构主体和经济产业支柱的煤炭行业的向好从优发展。探究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其根本是因为存在着内因和外因,即安全风险因素。煤矿生产系统不同于其他生产系统的工作环境特殊性又决定了存在的安全风险众多而且复杂,给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这时,基于这些安全风险展开的、作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的煤矿生产安全风险评价和预控措施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煤矿生产系统现状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针对各种已识别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具备可行性防控对策,对提升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提高煤矿整体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在立足于对我国煤矿生产系统特点的认识和煤矿生产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相关参考文献研究成果,通过煤矿生产现场调研和设计问卷调查,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流程选取煤矿固有安全风险、人员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设备安全风险、技术装备保障安全风险、环境安全风险六个因素组成一级指标,矿井生产能力利用水平、职工受教育平均水平等共37个因素组成二级指标,按从属关系归类并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参考。其次,根据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选择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构建煤矿生产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算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得到二级指标的层次总排序,从而确定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即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工具得出评价结果: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状况。第三,将构建的煤矿生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模型用于评价潞安环能集团常村煤矿生产安全风状况,得出职工岗位工龄是影响常村煤矿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且常村煤矿生产处于“中等风险”,是能够支持生产的比较安全的生产现状,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出了常村煤矿提升安全性的主要改善方面。最后,针对论文中识别的安全风险因素,从人员安全风险管理、管理安全风险改善、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装备保障优化、环境安全风险管理、煤矿固有安全风险控制六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可能性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