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商务邮件中的中法文化差异研究——以问题协商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于研究中国员工与法国员工邮件沟通中的文化差异,进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如何协商交流。撰写该论文源于三个因素:其一,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英语日渐成为企业内部跨文化沟通的通用语言;其二,电子邮件技术使得企业员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日常交流沟通;其三,在跨文化沟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并影响着跨文化沟通。  首先,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人和法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并总结出来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以此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信息库中的192封电子邮件。为了避免可能的个人偏见和主观性,还引入了采访和话语补全测试的调查问卷方式两种方法取得更宽范围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在收集了所有必要的信息之后,将邮件信息,采访记录和话语补全测试的调查问卷三种方式的结果进行了综合总结,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人处理问题以和为贵是首要原则,虽然中国新生代的价值观正在逐渐转变为和而不同,与之相对应,法国人的沟通方式更简单直接。经过对比发现,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直接和间接的区别,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从实践意义上讲,本研究分析了商务环境下的中法文化差异,将对改善中法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改进工作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翻译共性作为翻译界研究的新领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致力探讨,而提及翻译的共性,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翻译的显化和隐化。显化又称明晰化,指译文以更明显的言语形式来表述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一生著述丰厚,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游记等。毛姆的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主题,即自我追寻与精神探索。   本论文
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我省以这次教育活动为契机,各种宣传教育阵地、载体和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其覆盖面和影响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改进完善党的思想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拓展党内教育:实现教育效益的最优化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省委提出了以开门教育和开放教育来创建“群众满意工程”的基本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作者的仆人”,“传声筒”的身份,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并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