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洋参从野生状态经人工驯化为栽培类型时,对病原菌的敏感性大大增加。据统计,危害西洋参的病害种类达15种以上,我国引种栽培的西洋参的病害据统计有10种左右,侵害根、花、果,导致种子和参根的产量及品质的下降。在美国,西洋参的实际产量只是期望产量的1/6~1/3,其损失部分几乎全由多种致病菌造成,而真菌病害是最为难以防治的。 传统的防治西洋参病害的方法就是化学法,但是传统的化学农药毒性大、残留量高,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大力发展和应用生物农药势在必行。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西洋参真菌病害防治和促进西洋参生长的生物农药的研究。在西洋参种植基地分离到九种西洋参真菌病害的致病菌,并在木霉菌中筛选出一种对西洋参真菌病害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拮抗菌在pH=4~6,无光照下生长较为良好,同时拮抗菌对各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相当。而北京市怀柔区种植西洋参土壤的条件为偏酸性,其pH值为5.5~6.7,因此,在这种条件比较适合拮抗菌的生长,有利于西洋参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通过对西洋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看出,处理组的土壤中,代表土壤肥力的细菌数量明显比对照组的细菌数量多,用于清除和防治丝状真菌的放线菌的数量也比对照组的多,而真菌数量则少于对照组,因此,生物农药的使用为西洋参的生长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为西洋参品质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的测定可以看出,西洋参的有效成分有了明显的提高。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效成分Rb1提高了5.56~12.96%,总皂甙提高了17.24~18.96%;其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成分对于抑制癌细胞生长、抗糖尿病、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DNA、RNA的合成等都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对西洋参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进一步开展种植中药材病害的生物防治将为中药现代化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