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使人们对异国文化有所了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面临全球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各族文化的共同繁荣,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及其民族文化也就变得日益紧迫和必要了。《阿Q正传》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其影响和创作体现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烙印,与其相关的翻译也会渗透着文化等诸多因素。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下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因此,所有翻译首先都要遵循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每个翻译作品的目的又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译文是否实现了翻译者的预设目的可成为评价译文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翻译观念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目的论为翻译实践行为提供了动态且多元的视角。同时,这也为翻译实践的开展和相关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本文以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为依据,对《阿Q正传》的两个典型英文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莱尔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指出: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应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相应的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翻译效果。杨译本在多数情况下符合目的论的要求,成功实现了为外国读者朋友提供了解中国与历史文化相关途径的目的。然而,《阿Q正传》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是:古典语言与现代白话语言的混合使用。而在翻译原文的古典语言时,杨译本未能很好的体现中国古典语言的相关特点,从而也就没有很好的实现连贯性原则。与此同时,古典语言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译本中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目的论的框架角度来看,莱尔的译作不仅实现了将自身对原著的相关理解传达给读者的目的,而且也较好的忠于原文,体现出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因此,莱尔的翻译是充分的。该研究也证明:翻译质量评价不能单一凭规范性标准来评价,而应该拓展批评的范围,把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策动者、译者、译本的接受者都综合的纳入批评范畴。这样,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评判翻译的优劣,也才能对一文多译的不同版本做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