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两栖动物的减少和灭绝长期以来一直是动物学家关注的问题,当前两栖动物物种和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两栖动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在所有脊椎动物类群中最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在分类学上是非随机的,并且取决于生物学、环境和人为因素。因此,理解导致物种灭绝的关键因素,这是将未来两栖动物的损失减至最小和最大程度地进行保护的重要前提。本论文主要以3 867个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的减少和灭绝长期以来一直是动物学家关注的问题,当前两栖动物物种和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两栖动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在所有脊椎动物类群中最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在分类学上是非随机的,并且取决于生物学、环境和人为因素。因此,理解导致物种灭绝的关键因素,这是将未来两栖动物的损失减至最小和最大程度地进行保护的重要前提。本论文主要以3 867个两栖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全球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与生活史(雌性体长、雄性体长、卵大小、窝卵数、产卵点、发育模式、亲体照顾、栖息地类型和活动时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导致两栖动物灭绝风险增加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利用PGLS分析方法(Phylogenetically controlled generalized least-squared)和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GLMMs分析方法(以下均简称为MCMCglmm分析),分别探讨各个生活史变量与物种灭绝风险的关系。为了兼顾研究结果在不同类群中的普适性和特异性,我们分别对无尾目10个科(直纹蛙科(Strabomantidae)、蟾蜍科(Bufonidae)、非洲树蛙科(Hyperdiidae)、姬蛙科(Microhylidae)、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卵齿蟾科(Eleutherodactylidae)、曼蛙科(Mantellidae)、树蛙科(Rhacophoridae)、蛙科(Ranidae)、雨蛙科(Hylidae))进行分析,探究10个科的灭绝风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 867个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与雌性体长、窝卵数、活动时间、栖息地类型呈显著负相关;与卵大小、产卵点和亲体照顾呈显著正相关;与雄性体长和发育模式无相关性;2)控制雌性体长的影响后,卵大小与灭绝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灭绝风险呈显著负相关;3)在蟾蜍科中,雌雄体长、卵大小、窝卵数、产卵点和亲体照顾都会导致灭绝风险的增加;4)直纹蛙科中,只有活动时间与灭绝风险呈负相关关系;5)非洲树蛙科的窝卵数与其灭绝风险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6)姬蛙科的卵大小、窝卵数以及栖息地类型与灭绝风险之间有相关性;7)箭毒蛙科中的所有生活史因素都与灭绝风险无相关性;8)卵齿蟾科的窝卵数与灭绝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9)曼蛙科中,亲体照顾与灭绝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10)树蛙科的发育模式、栖息地和窝卵数都与灭绝风险相关;11)蛙科中只有活动时间与灭绝风险之间呈负相关关系。12)雨蛙科中的卵大小与灭绝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我们针对无尾目2 782个物种使用了路径分析方法,寻找雌性体长、卵大小、窝卵数和亲体照顾与两栖动物灭绝风险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两栖动物通过雌性体长影响其卵大小与窝卵数,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其灭绝风险的增加。体型越小,卵大小越大,窝卵数越少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保护工作需要与全球增加开展两栖动物种群长期监测以及大量收集生活史和生态数据,从而有效缓解当前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下降。
其他文献
吲哚啉(2,3-二氢吲哚)是一类重要的生物碱,在药物化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不同手性吲哚啉骨架的高效合成可以为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提供方法学基础,因而具有重要的合成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铑催化炔基亚胺的分子内不对称炔化环化反应。在以往炔基亚胺的串联反应中,反应次序基本都是从亚胺到炔烃,我们通过对反应体系的优化实现了电子流向从炔烃到亚胺的过程。使用苯胺衍生的炔基亚胺作为原料,三异丙基硅基乙炔作为炔化试剂,[
吲哚3位螺环骨架是许多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以及药物的结构核心。其合成方法大多需要多步反应,过程复杂且产率低,发展一种过程简单,产率高的合成方法越来越重要。本文发展了钯催化乙烯基氮环丙烷与磺酰基吲哚原位生成α,β-不饱和亚胺的高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钯手性双膦配体络合物为催化体系,乙烯基氮杂环丙烷与原位生成的亚胺以最高83%的产率、最高97%ee和13: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次能源将会消耗殆尽,环境污染会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科学家正探索新技术以替代一次能源。其中,光催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光催化剂在解决水体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上具有一系列优点。但是,体相氮化碳由于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少和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等问题,影响其光催化活性。本文通过构建异质结制备出高效、稳定的氮化碳基材料,并将其用于环境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地貌分类则对人类建设活动的规模与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貌分类的研究大多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提取其地形指标,通过组合量化,确定其地貌类型。地形特征线直观表达了地形骨架,刻画了地貌形态,如何基于地形特征线进行地貌分类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根据图论的原理,地形特征线可以被视作网络或者图,能否在图或者网络
四川盆地及邻近区域广泛分布第四纪风成沉积物,是研究亚洲季风演变历史及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材料。已有的研究侧重风成沉积物的成因、物源及古气候演变历史的重建,鲜有从土壤发生学角度探讨古风成沉积物风化成土指标对当前环境的响应。探究古沉积地层或古土壤的成土特征及其对后期环境的响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环境指标的适用性,为更为精确地重建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成都粘土及其下伏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风化成土特征差异及
植被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植被进行实时监测意义重大。为了快速、大面积监测地球上植被的状况,运用遥感技术反演植被的多项参数,以此了解植被生长、生产等状况的方法被广泛采用。目前,川东北丘陵地区植被各项参数的反演研究较少,采用Sentinel-1/2影像进行相关研究的更少。本文则运用Sentinel-1/2影像、无人机影像等进行川东北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反演,植被类型识别,以及水稻高度和生物量
黑洞信息丢失疑难和引力本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基础物理学研究中前沿和热点的问题。量子引力唯象模型作为量子引力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为研究量子引力效应对各种尺度范围内的物理系统性质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途径。本文将量子引力唯象模型中的标准模型扩展(SME)与黑洞的霍金隧穿辐射研究相结合,研究洛伦兹对称破缺效应对黑洞量子隧穿辐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洛伦兹破缺旋量场理论研究带电Gar
二十世纪初期,广义相对论被爱因斯坦开创性地建立了,在这一理论中,引力场可以通过几何曲率描述,从此人们对于时空的认知有了飞跃性的改变。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这一宇宙中最为特殊的天体,黑洞照片证实了黑洞的确存在。随着霍金、贝肯斯坦和彭罗斯等人对黑洞的研究,人们发现黑洞可以用来沟通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热力学。霍金在考虑到量子效应后,发现黑洞并不是全黑的,而是作为一个黑体发出辐射,并且有它自己的熵。但当前
从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提出存在光无法逃逸的天体以来,黑洞存在的可能性就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进行研究。现代的天文观测表明,在我们的宇宙中,黑洞或具有类似性质的物体不仅存在,而且很可能大量分布在整个宇宙中。有鉴于此,现在对黑洞的研究不仅是被这些独特天体所拥有的迷人的理论未知性所驱动,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宇宙。伴随着研究的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涌现出来,自贝肯斯坦-霍金熵面世以来,人们
脉冲星的周期很稳定,但实际测量的脉冲到达时间和理论预言普遍存在不规则的偏差,即计时噪声。它反映了未知因素对脉冲到达时间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种可能的力矩微扰引起的计时噪声,即对于回落盘制动的脉冲星,回落盘的不稳定性引起的脉冲星计时噪声。本文首先回顾了脉冲星的研究历史和基本观测特征,接着介绍了脉冲星计时噪声的数据处理以及自相似回落盘制动脉冲星的相关研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分别研究了回落盘吸积率随机起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