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eb2.0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全新应用特色为突出特点的web2.0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更对大学生的求知、思维和情感及行动表达方式等价值取向方面逐渐产生深刻而辩证的影响。web2.0的发展从内容及机制上和本质上都为基于其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前提下,应直面用网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及当前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存在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合理把握基于网络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和原则,结合web2.0的应用优势,努力研探并创新实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教育实效。   基于此,本文从概念入手界定了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及web2.0的涵义,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阐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模式及其实践本质,并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人本主义理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角度阐明本研究实践所依赖的理论依据。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理论以及“渗透”观点,探讨了本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合理的主导理念和实践原则下,提出了利用web2.0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作出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自由选课制度的实施以及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推进,在大学里出现了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学习空间上
自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制度登上历史舞台,世界格局便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独霸天下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在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长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发展问题早有研究,并论证了城乡差距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
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幸福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状态。而人类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相关
马克思站在人类实践的高度,将艺术视为一种具有政治性、经济性和审美性三重属性的特殊生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艺术生产”概念,并在宏观的历史语境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现
实行村民自治是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伟大尝试,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
当前的道德教育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受教育主体对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