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PD非运动症状对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显著高于运动症状。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ICDs)是PD非运动症状中一种特殊的神经精神障碍,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既往PD患者中ICDs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及合适的评估量表,导致研究结果不尽相同。2009年Weintraub等学者设计出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帕金森病患者冲动控制障碍问卷(Questionnaire for Impul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QUIP),得到国际学者的广泛认可。目的:针对PD患者ICDs影响因素,通过Meta分析将具有同质性的研究进行整合,找出更加客观准确的ICDs影响因素。探索中国PD患者ICD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ICDs在PD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PD患者中ICDs临床研究,经质量评价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使用Rev Man5.3软件对ICDs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对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PD患者进行了QUIP筛查和相关临床特点的记录及评估,按照QUIP筛查的结果及专业神经内科医生的评估,将患者分为ICDs组与非ICDs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寻找影响ICDs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在PD治疗决策中的影响作用。结果:PD患者中ICDs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共纳入8项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起病年龄、男性、吸烟史、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等效剂量和总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与PD患者中ICDs发生相关。PD病程、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MMSE评分、左旋多巴使用及金刚烷胺使用与PD患者中ICDs的发生无关。中国PD患者ICDs的发生率为31%,其中最常见的ICDs为强迫性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11.3%)及刻板行为(9.2%)。我们的研究发现PD起病年龄早(≤55岁)、较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10-20分),较高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剂量(>1mg/天)及异动症是ICD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综合Meta分析及中国PD人群的研究结果,起病年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剂量是ICDs发生的明确独立影响因素。QUIP量表适用于中国PD患者中ICDs的筛查及评估。ICDs在中国PD患者中发生率与国外接近。强迫性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最为常见。起病年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使用量影响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生。异动症、认知功能减退、冻结步态应予以重视。ICDs的致病机制、评估及治疗方法需进一步研究。PD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过程中应对ICDs予以充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