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路》的生态美学意义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在麦卡锡作品中,大自然始终是最伟大的存在。作者赋予大自然广泛而蓬勃的生命。在他的世界里,兽类、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类的观察者。它们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审视着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愚蠢、邪恶与残暴。《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描述一对父子游历浩劫后的美国,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带有后启示录文学的严肃与庄重。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好评如潮,2007年4月16日赢得普利策奖。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麦克锡整体创作的研究与关注也随之而来。本论文,基于对作品文本的仔细研究,旨在揭示《路》中发人深省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唤起人类的责任意识,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它以当代生态实践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以生态主义中心思想为其理论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长期以来的人类主义中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在生物链中的平等关系,并充分重视人类对待自然的意识与权利。生态美学思想被认为是对现代文明副效应的有力回应,目的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本论文包括引言与结论共由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总结了麦卡锡的文学成就及《路》的主要内容,并概述了国内外对于《路》的研究状况。第一章集中介绍了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生态批评主义及深层生态学,这些都为从生态美学视角解读《路》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方面对《路》进行了解读,其中失衡的生态状况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褪色的自然景观;缺失的物质世界;残酷的人际关系;分裂的人心自我,这一切都值得人们去深思。本论文的主要部分,第三章对《路》中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麦卡锡认为,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美学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在第四章给予了客观的阐述。它的意义在于主张生态整体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类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同时,本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生态文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论文呼吁人类的环保意识,希望唤起人类重视与自然关系的意识,从而启迪人类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