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者小腿内侧穿支静脉声像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抽取下肢静脉曲张合并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性疾病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选取50例仅存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了临床表现,包括静脉曲张、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等,并按照国际静脉联盟关于慢性静脉疾病提出的CEAP静脉分类系统即“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的分类系统进行临床分级。运用彩超检查小腿穿支静脉时采取从踝关节处向上至膝部连续扫查,主要包括小腿内侧、外侧、正后方探查,观察有无扩张的连接于深、浅静脉间的血管结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明显扩张的穿支静脉,CDFI显示明显的返流时,使用标记笔进行精确标记,并精确测量小腿内测穿支静脉的管径。探讨患者小腿内侧穿支静脉的数目、内径及返流时间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50例患者(61条下肢)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55条小腿有功能不全的穿支静脉。检出功能不全穿支静脉175支,其中分布于小腿内侧140支(80%),分布于小腿外侧35支(20%)。位置多位于小腿内侧足靴区,其表层皮肤多有色素沉着和(或)湿疹样改变,特别是在足靴区溃疡的下方均探及穿支静脉的存在。本组病例中临床分级4级(C4)36条下肢,5级(C5)7条下肢,6级(C6)12条下肢。观察组返流时间(0.81±0.22)s,对照组返流时间(0.38±0.17)s,对照组50条穿支静脉返流时间<0.5s,未见穿支静脉返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小腿内侧功能不全穿支静脉的“数目、内径、返流时间”与患者“临床表现"进行非参数相关(秩相关)分析,结果功能不全穿支静脉的数目、内径、返流时间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42、0.51,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径小于2mm的穿支静脉临床意义有限,与下肢临床营养障碍性病变无明显关系。而当穿支静脉内径2~4mm时,我们发现当返流时间大于0.35s时,则引起下肢临床营养障碍性病变;而当直径大于4mm的穿支静脉,均可以引起下肢临床营养障碍性病变。 结论: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好发于内踝区域与小腿功能不全的穿支多分布于小腿内侧有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地对功能不全的穿支静脉诊断和定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随小腿内侧功能不全穿支静脉数目增加、内径增宽、返流时间延长,临床表现加重;穿支静脉的管径与下肢临床营养障碍性病变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