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水仙茶畅销于闽西、广东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具有健齿提神、助消化、降胆固醇等功能。福建水仙茶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以福建水仙茶为原料,分离了两种新型黄酮糖苷化合物并进行鉴定;比较了两种化合物在不同产地、不同季节水仙茶中的含量差异;并研究两种化合物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寻找天然抗菌剂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乙醇梯度洗脱,流速1.5 BV/h,收集80%乙醇洗脱部分,旋干后得到半制备样品;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一次上样量100 mg,流速10 mL/min,二次制备后两种黄酮糖苷纯度分别达到98.77%和97.08%,命名为F1和F2;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结构鉴定,F1和F2分别是Quercetin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 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 Kaempferol 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通过建立用于分析福建水仙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UPLC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季节的水仙茶中的F1 和F2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建瓯、武夷、漳平、闽南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建瓯水仙的F1含量最高,为1.3 mg/g,武夷水仙的F2含量最高,为0.85 mg/g;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的F1含量均高于F2;福建水仙茶中的F1含量随着生长时期呈升高趋势,在露季(初冬)达到最高,为1.25 mg/g,F2在一年四季内的含量在0.5 mg/g上下波动。3、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了 F1和F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在0.12-0.24 mM范围内,显示两者对口腔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了 F1和F2对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两者均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高浓度(0.24mM)作用下的生物膜被抑制70%;通过计算F1和F2的铁螯合率,发现两者在0.0075-0.06 mM范围内均具有较强的铁载体活性,浓度在0.06 mM时铁螯合率大于50%。结果表明F,和F2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及螯合铁离子等途径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