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模式构建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QING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金融是指农业土地经营者以土地产权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或社会公众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关系的总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地金融制度的欠缺,业已构成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约束,并日益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拟在已有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为主线,通过研究比较和系统总结发达国家(地区)农地金融制度构建、运作及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借鉴意义,完成对中国农地金融制度从运作方案、路径模式、组织框架到支持体系的可行性方案设计的初步研究。 文章首先对现阶段农地金融制度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解析,并通过对美国、德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地区)农地金融设立的背景、作用及运作特点的对比分析,指出发达国家(地区)农地金融制度具有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和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为制度创设的根本目的及基础,以满足农业长期信贷资金需求和完备的金融立法为制度运行的内生要求及保障等成功经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接下来,文章就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中的现实约束及障碍破解进行了主旨鲜明的论述,指出农地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虚置、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尚未建立、农村土地估价体制不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缺位等约束条件,构成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创设中的现实障碍因素。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只有积极寻求各种障碍因素的破解方法,才能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顺利构建及运行创造必要、良好的客观条件。 最后,文章从基本思路、创设原则、路径选择、组织框架及支持体系建设等五方面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进行了初步方案构想,指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遵循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商业性及政策性兼顾、政府支持与合作金融等原则,借鉴并揉合德国“自下而上”逐步发展及美国“从上到下”迅速铺开的强制式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创设模式,采取“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上层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土地金融机构,下层为土地抵押合作社的专业性土地金融机构的复合型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运营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其他文献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的儿童福利仅限于特殊儿童的福利,即那些无依无靠亦或身患残疾生活在福利院中的孩子。 发展儿童福
本文研究的主旨是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前者涉及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而后者是与预警模型的效果相关联。为达到第一个目标,本文从影响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着手,构建了包括物力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综合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指标预处理,构建了适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指标预处理体系。为实现第二个目标,本文通过对统计类和人工智能类的预警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开发组合的预警模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