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的中华民族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政治秩序的混乱,社会危机的加重以及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量涌入,打破了中国人一向藉以安身立命的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此时的人们不仅在生活信心上遭受着打击,同时也遭受着种种精神的困惑与痛苦的煎熬。面对这种历史处境,作为与新文化派相对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梁漱溟积极倡导孔子生命哲学,指出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解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反对西方唯科学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以此寻求人的生存意义和幸福的终极价值,找回失去了的安身立命之所,解决“意义危机”问题。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索,促使他潜心研究,四处奔走。他的忧国忧民,他的亲躬践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学者的高风亮节。对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弊端,以便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同时,这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以人生伦理作为研究视角,在阐明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进而对其人生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局限性及当代启示。本文凸现的是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价值,以及对于当代中国如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现实意义。故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等方面做了介绍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这一选题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现实性。第二部分分析的是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开启了梁漱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不断探索,使他的人生思想从功利主义到出世再到入世思想几经转变,人生信条的转换对其人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阳明后学、佛教哲学和柏格森生命伦理中体认出的人生态度成为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三部分探讨的是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梁漱溟通过对中国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得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生活在此社会中的梁漱溟,其人生伦理思想正是建立在其社会观的基础之上。对人生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对人性、人心的研究,“人性本善”论是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形成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第四部分研究的是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部分先是阐述了梁漱溟对人生三种问题及态度的剖析;其次阐述了梁漱溟早期的人生伦理思想:即“穷元决疑”的人生进路;紧接着展示了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精华:人生的意义在创造等积极向上的具有当代意义的理论观点。最后分析了梁漱溟人生伦理目标的实现途径。第五部分是对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总体评价,从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历史局限性及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人生伦理思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脱离社会现实,只从理论层面上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理想人格;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谈论人生的意义,片面夸大了人的生理心理对道德的作用。但是,梁漱溟反对纵欲,主张抑欲的观点,对于解决市场经济建设中滋生出的诸如物欲过分膨胀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提出的“人生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的意义在创造”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