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下层阶级的出现》译文中的翻译策略

来源 :高建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择的文本是本人所译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桥本健二著《新下层阶级的出现》中的序言、第一章、第二章。原著中所涉上述三部分内容,是对作品内容的总括,文中日本独有的社会和文化元素频现,并含有大量平素鲜有接触的专业性词汇,且句子结构复杂。因该部分内容翻译上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将其选作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对象,旨在总结和反思翻译实践经验及教训,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新下层阶级的出现》中,作者聚焦日本贫富差距问题,向读者揭示了日本社会华丽表象背后的底层人的生活。原著中,作者将日本国民按照性别、年龄、学历进行分类,客观地描述了底层群众的生活状态,结合教育、就业、收入等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加以剖析。此外,作者还对“下层阶级”一词的由来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根据国民当下的境遇预测了日本未来的发展走向。原著是社科类文本,其特点为客观性、逻辑性、精确性、专业性并重,语言富有张力,具有较强的传达信息的功能。由于文中采用大量社会学与统计学相关的专业术语,这对于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译者而言,是术语转换能力和处理能力上的一大考验,译者需要消除这些差异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术语含义的目的。此外,原著中的日语句式冗长且复杂,对它的拆分和调整需要一定技巧,加之句中多处出现汉语中无法对应的表述,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需要通过相应的翻译策略一一加以突破。笔者在本次实践报告中以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论为理论框架,对翻译过程进行追述,并总结经验、反思教训。该理论尤其为目的语语义空缺、句式调整、词性转换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它对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总结翻译活动开始前的文本分析工作。首先从写作风格、措辞、功能等角度出发,分析把握该日语原著的语言特点,确立译文应采用的行文风格,概括非文学文本翻译时的注意点。其次,从词汇、语序等角度概括日语翻译中的难点。二、概述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运用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论。结合笔者个人的理解,对该理论包含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以及下属的“借词、仿造词语、直译、词性转换、调节、等值、改编”七个程式的运用进行梳理。结合原著特点和翻译难点,笔者决定从七个程式中选取五条适用于该文本的程式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三、结合具体实例,概述具体翻译策略,总结翻译策略的运用和效果。在维奈与达贝尔内提出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策略的框架下,运用该理论中所提出的“借词”、“仿造词语”、“词性转换”、“调节”、“等值”等程式,通过具体实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来总结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次翻译实践,并借助翻译理论的指导,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在进行文本翻译时,不应局限于词语的固有属性,应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变换;也不必拘泥于原文语句的形式,必要时可进行语义转换、结构拆分和语序调整;谚语、熟语应尽量进行等值转换,确保形式的对称以及对原文的忠实。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新世纪王安忆中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小说中流动者共同体的审美建构,美学呈现,文学史价值及其阶段性的创作限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阐释和梳理小说中传统共同体解构的时代语境和文本表征。认为新世纪王安忆小说透视了当代中国传统共同体解构的时代动因。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家庭环境的畸变异化,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人情交往的冷漠构成了流动个体挥之不去的人生枷锁。探索、突围、寻找、前行是流动者的必然选择
学位
对脑组织进行精确的定量分割是进行脑发育评估和脑外科手术规划的前提,许多神经疾病发源于婴幼儿脑发育时期,因此实现对婴幼儿脑发育的评估尤为重要。脑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对婴幼儿不同脑组织的厚度、体积、含水量等物理量进行定量分析,然而由于婴幼儿拍摄脑MR影像时难以保持静止和婴幼儿脑发育不成熟,给婴幼儿脑MR影像带来了运动伪影、图像质量差、组织对比度低、边界模糊等固有问题。尤其在等强度期,婴儿脑影像的灰
学位
唐代的音乐风格是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究其原因是政治经济的发达和统治者开明的政策。初唐、盛唐的统治者在洛阳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活动痕迹。到了中晚唐,又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聚居于此。他们在这里饮酒唱和,赏乐写诗。同时随着安史之乱以后洛阳政治地位的下降,教坊、梨园乐工流入民间,洛阳的民间音乐开始兴起。因此笔者将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从音乐审美、群体、空间分布来探讨唐代洛阳城市音乐的特点。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
学位
本文以宋代苏州城市音乐为研究主体,对宋代苏州城市音乐的文人与歌妓、乐器与体裁、音乐场合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多角度、多维度探讨宋代苏州城市音乐中的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与歌妓之间、乐器与场合之间的关系,宋代苏州城市音乐的转型,以及文人音乐活动风格变化等问题。其中,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以宋代苏州城市音乐的三个维度展开并进行论述,第一
学位
信息技术给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播途径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在提升体育教育效率和质量方面遇到了瓶颈,想要突破瓶颈不能只从技术和科技角度入手,还要对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具有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期刊
本文以文华影业(1946-1949)的创作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战后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影音资料、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及影人口述史为等多元文本进行分析,并结合话语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性别视阈下的女性主体话语建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由“文华”的经营策略与创作路线出发,探究其女性主体话语营构的经历。以创作群体中具有独特女性身份的张爱玲为代表,透过其战后
学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大力改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使当代社会关系、话语结构悄然发生着转变。在传统的话语结构中,以党政机关为主的权威机构经常使用“权力话语”来巩固、强化自身的高权势地位。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新的舆论高地,权威机构也积极参与政务新媒体运营,适应新媒体语言环境,以期缓解官民权势级差,与民众形成融洽和谐、平等互动的社会关系。多模态“萌”话语就是官方为缓解官民权势级差做出的重要尝试
学位
学术译介对于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群体间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学术翻译蓬勃发生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可读性问题尤甚。笔者经过学习与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本,学术文本对逻辑性、连贯性与可读性要求更高,而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不论对原文逻辑的理解还是译文可读性的完善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能否处理好衔接手段,成为了决定此类译文质量的关键。鉴于笔者翻译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处
学位
<正>当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将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完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主要讲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运用对策。引言:信息技术因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逐渐应用广泛,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为学生提供了良
期刊
<正>近几年,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符合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特征,尤其是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开启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体育与健康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教师授课地点和形式相对固定,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面对较为枯燥、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或技术动作等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