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来移动通讯行业迅猛发展,全球已有超过20亿手机用户。中国手机企业经历了学习模仿、自主品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等几个阶段。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品牌在中国设有手机研发团队,全球超过90%的手机在中国组装生产。在深圳和周边城市集聚了一个从设计、制造到供应链的完整生态链。然而,由于缺乏核心的知识产权和设计能力,手机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企业靠高周转率和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部分企业较早转向海外市场推广自己的品牌,试图开拓新蓝海。更多手机企业为海外品牌提供ODM服务,由于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加上转向海外市场的厂商越来越多,竞争也同样激烈,毛利率低。近年来,印度、印尼等国家为发展本国制造业,对手机等产品推行半散装件(SKD)税收优惠政策,试图吸引中国手机企业在当地设厂,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发展其本土手机产业,对中国手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随着苹果智能手机和安卓系统的流行和快速升级,智能手机应用变得多样化。流量资费不断降低,更多应用网络化,智能手机逐步呈现出互联网的“流量属性”。部分硬件厂商开始尝试把这一“流量属性”变现,创造出一些硬件和内容结合的新商业模式。为了提升利润和追求可持续性发展,这些企业正谋求软硬件结合的战略转型。笔者所在的T公司就是这样一家较早转战海外ODM市场的手机终端制造企业,在手机出口行业位列前五,正面临着诸如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低、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业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最近几年T公司开始在欧洲发展自有品牌业务,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文以T公司的业务转型为研究对象,借鉴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运用传统的战略分析工具,如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对T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并结合T公司的实际,分析了其独有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找出其主要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风险。提出聚焦欧洲市场,挖掘终端的流量价值,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提升毛利,并逐步向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战略转型的观点。